来自 政策咨询 2019-12-10 12:53 的文章

观察丨南宁“强首府”政策付诸行动,借鉴南昌

上个月,经过一年的酝酿,在获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政策利好之后,南宁“强首府”的提法最终付诸具体的行动计划。

在最新发布的《关于实施强首府若干意见》中,南宁2035年的目标是首位度达到30%,并提出了24项具体任务。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透露,该意见“借鉴了南昌、合肥、南京等省会城市的先进经验”。

关于南宁强首府的政策,城叔已经关注多时。迟迟没有动笔,原因有二,一是南宁强首府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老生常谈但鲜有新意;二是多次咨询当地智库却屡屡碰壁,对方多次表达不愿接受外地媒体咨询。

南宁留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偏居一隅、独自美丽”。但此番,南宁不仅多次组织考察团向外地取经,更将“强首府”落实到纸面上,让外界看到了更为具体的路线图。

“动真格”的架势是有了,但南宁离“强首府”真的近了吗?

“弱省会”的突围

观察丨南宁“强首府”政策付诸行动,借鉴南昌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去年底,广西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强首府战略,着力提高南宁首位度”,这是官方最早对南宁“强首府”给出的定调。

然而,直到今年即将结束才出台《关于实施强首府若干意见》,南宁动作着实不算快,但好在能借鉴经验,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

此次选中的南京、南昌与合肥,均是在提升首位度上有过突出表现的城市。

去年底,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公布时,曾专门点名济南、沈阳、哈尔滨和南京四个省会城市首位度不足。

“上榜”的南京立马做出反应,不仅将“提升首位度”列为今年“新年十大事”中首要事项,同时其今年“一号文”就是《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年来,不少未被点名的省会城市也加入到提升首位度的行列。总结各个省会的做法,一个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打造省会“大都市圈”。

比如,1月,济南“吞并”莱芜,济南都市圈的轮廓更为清晰;

几乎同一时间,河南提出“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是当前河南全省发展的大局”,包含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中西城区在内的“郑州大都市区”被再次强调;

8月,江西出台《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2019-2025年)》,九江全境纳入大都市圈范围;

9月,山西省召开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会,推动太原、晋中、忻州、吕梁一体化发展。

而随着大湾区、长三角两大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的相继对外发布,更多域内省会城市亦寻求通过提升与核心城市的协同度,拓宽发展边界与辐射半径。

比如,在最新发布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南京与合肥在交通、科创等领域均被赋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他们手中接过“接力棒”,南宁的新政中也多少能看到这些探索的痕迹:

在“战略定位”中,除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密切相关的“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以及“‘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外,特别提到了“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

其中,发展北部湾城市群的重点之一正是促进北海、钦州、防城港融入南宁都市圈。新政中特别提到,将建设“南宁-北钦防”城镇发展轴,形成引领全区发展的龙头。

“越补越短”的尴尬

观察丨南宁“强首府”政策付诸行动,借鉴南昌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但首位度的提升并非朝夕可至。

根据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即便是被选为参照对象的南京、南昌和合肥,提升程度并不明显。

即便是今年初就将提升首位度作为重点事项推进的南京,与去年相比首位度仅提升了不到0.1个百分点。

观察丨南宁“强首府”政策付诸行动,借鉴南昌

若将这三座城市与南宁进行横向对比,一个共性是其产业发展状况均难以匹配省会/首府地位。南京、合肥两市均是科研大市,但科研优势难以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

今年2月,规上工业企业数增加值刚由负转正的南京,专门召开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提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制造业的高质量,才会有南京发展的高质量。

产业问题一直是南宁的“心头病”。

上世纪50年代,经过与柳州的争夺,南宁因其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从桂林手中接下了首府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