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12-03 05:48 的文章

47种药品设定保密价冲入医保目录 药企急切期待销量配套政策

  “4.4(元)。”

  “4太多,中国人觉得难听,再降4分钱吧。”

  上述一段对话来自今年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的价格谈判现场。这是一场分毫必争的谈判。在“谈判桌”上,糖尿病药物——阿斯利康“达格列净片” 最终进入医保目录的价格为4.36元,定价远低韩国,成为全球最低价。

  实际上,达格列净片并非个例。时代周报记者从国家医疗保障局11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进入2019年国家医保谈判准入的药品名单共150种,其中多数进口药品都是以全球最低价进入的。

  作为诺华肿瘤中国公司市场准入负责人,邓阅昕是经历过两轮医保目录谈判的“老手”了。在新一轮医保目录中,外企诺华公司共入围了7个产品。

  11月29日,邓阅昕在谈及新一轮医保目录谈判时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自己压力的确很大。“这次我们给出的是全球最低价,主要是看到在中国,创新药物的医保目录准入周期大幅度缩短、政策环境持续提升,给包括诺华在内的所有跨国公司的总部传递了明确而积极的信号,增强了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锱铢必较”的药价拉锯战

  11月28日,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药品名单尘埃落定,共涉及150个药品,其中包括119个新增谈判药品和31个续约谈判药品,新版目录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据统计,119个新增谈判药品谈成70个,价格平均下降60.7%;续约的27个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6.4%。肿瘤、糖尿病等治疗用药的降幅平均在65%左右,真正实现让“贵族药”开出了“平民价”。

  本次医保目录谈判还创下了“4个最”:中国建立医保制度以来规模最大、新增谈判药品数量最多、谈判药品总量最高、进口药品药价全球最低。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司长熊先军在发布会上表示,保守估计,通过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总体上患者个人负担将降至原来的20%以下,个别药品降至5%以下。

  在这些成果背后,国家医保局参与本次医保目录谈判的相关人员经常夜以继日。很多人谈判开始前就做好了不回家的准备,早早就近定了住宿地点。“每天至少要工作到晚上11点多,有时甚至到凌晨1点多。”一位参加谈判的国家医保局工作人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医保目录谈判的谈判专家、吉林省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副局长刘宏亮11月28日表示,在谈判当天,自己的健康手环全天压力红标,已是11个小时处于高压状态。

  “每一分钱都是我们争取的焦点。平均每天10余个品种的谈判,每一次都是理念、价值、心理的激烈碰撞,专家团队的精神和体力都是高度紧张,可谓是‘压力山大’。”刘宏亮说。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谈判药品除了丙肝(1b型)治疗用药采用的是竞争性谈判方式外,大多数药品采用的都是基于比价的磋商谈判方式。

  医保谈判组专家、福建省药械联合采购中心负责人林崧介绍,竞争性谈判不设定最低价,让企业各自报价,按报价由低往高确定入选品种。

  通过这种方式,三种丙肝治疗用药降幅平均在85%以上。

  而在比价磋商的谈判方式中,国家医保局前期组织临床专家开展评估,并邀请医保基金测算专家进行数据精算,形成医保支付预期价,然后由企业现场报价两次,两次报价均超过预期价的15%,就会直接出局。

  林崧直言,当天谈判组成员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引导企业报出“诚意价格”,过程中可谓是“锱铢必较”。

  谈判之外,药品价格在中国创下全球新低的另一个关键是首次引入了价格保密机制。熊先军指出:“为有利于引导企业大幅降价,我们还尝试引入价格保密的做法,对部分药品的成交价格承诺官方不对社会公开。明年目录落地后,广大参保群众会有切身感受。”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本次共有47款药品申请了价格保密。一位跨国药企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本企业药品申请价格保密的原因是“我们给到中国是真的非常优惠的价格,作为跨国企业,这是为了防止给自己国际价格管理体系带来不必要的冲击。”

  药企关注后续销量

  药价的谈判,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若要实现双赢,“以价换量”则是其中关键。

  理论上,医保基金作为中国医药市场最大的支付主体,进入医保目录,可增加医院和患者的用药和购买的积极性,从而促使药品销售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