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19-09-05 20:55 的文章

赵坚:助推新产业革命,当废止严控特大城市人

赵坚:助推新产业革命,当废止严控特大城市人

文 | 赵坚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新产业革命是指正在进行的从第三次产业革命向第四次产业革命过渡的产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提出,中国要“紧紧抓住新产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人力人才资源、市场规模等优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在历史上,中国错失了前两次产业革命的机会,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也是后来者,但即将到来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有可能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中国已经具备了市场规模、人才资源的基础,什么样的人口空间配置和城市空间结构才能适应新产业革命的要求,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新产业革命正在推动发达经济体的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特别是向人口规模大的大都市区集聚,导致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不断提高。这种趋势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全球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新产业革命进程中市场机制进行人力资源空间配置的结果。

2010年美国大都市区的人口比2000年增加10.8%,比1990年增加26.4%。美国每十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人口统计,2010年排名前20位的大都市区聚集了37.4%的人口,生产了46.6%的GDP,获得了63%的专利,大都市区同时是创新中心。我国2010年排名前20位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GDP占全国的29%,分别比美国低28.4和17.6个百分点。这种差距反映出我国人力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上的差距,我国人口和经济的集聚水平远低于美国,同时,也指示着我国人口空间流动和城市人口结构调整的方向。

布鲁金斯学会认为,美国经济不是50个州的经济,而是“大都市区经济(Metropolitan Economies)”。在这个意义上,新产业革命的竞争是全球大都市区之间的竞争。为抓住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优化人口的空间结构,须废止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相关政策,提高我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的竞争力,使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一、 新产业革命背景下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发展趋势

大都市区和都市圈都是对英文“Metropolitan Area”一词的两种不同翻译方式,都市圈的译法来自日本。二战后,在美国占领下,日本开始使用大都市区的概念,并把“Metropolitan Area”一词翻译为“都市圈”,日文的“都市圈”写法与中文完全相同,导致一些学者直接使用日文的译法。但都市圈的译法容易造成圆圈状地域的误解,导致随意画出半径100公里、150公里甚至更大的都市圈,而忽略了大都市区本质上是地方劳动力市场(local labor market),是一个由大城市和存在较高通勤联系的邻近县市组成的区域。由于人们一般不会在工作日到80公里以外的地方上班,大都市区的地域面积一般不超过2万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的人口统计,美国排名前20位大都市区的平均面积为1.94万平方公里。

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开始进入大都市区化阶段,二战后进入快速发展期。1960年美国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63%,2010年366个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为83.7%,576个小都市区人口占全美人口的10%,比2000年下降0.4个百分点(Census Bureau, 2011)。美国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的过程仍在进行中。2010年美国排名前100位的大都市区聚集了65%的人口,生产了75%的GDP,获得了92%的专利。美国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新产业革命的先行者,美国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不过是美国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产业革命在人口空间结构上的映射。

美国多个城市对亚马逊第二总部落户的竞争,可以说明美国城市适应数字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2017年亚马逊宣布要建立第二总部,承诺将为选址城市新增5万个工作岗位,其基本要求是交通便利、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化地区,邀请各地政府竞标,北美有238个城市相继响应。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和世界金融中心,纽约给出了极为优惠的条件吸引亚马逊入驻,包括与曼哈顿只有一桥之隔的黄金地段作为备选地,希望借此加速高科技产业在纽约的聚集。在亚马逊之前,谷歌、Facebook、Twitter都在纽约设立了第二总部。谷歌计划将纽约市的员工人数增加1倍,达到近2万人,而Twitter的第二大办公室就位于纽约曼哈顿。集聚经济的内在规律决定了数字技术公司都要在人口最多城市的中心城区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