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20-07-31 10:54 的文章

政策与技术双驱动,增值服务成智能财税发展利

政策与技术双驱动,增值服务成智能财税发展利

  传统代账公司服务于小微企业已逾三十年,随着金税三期工程全国层面的落地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智能财税厂商强势发展。其中一类智能财税公司以SaaS工具+门店服务的业务模式,以增值服务成为行业新动力,推动门店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未来,将进一步促进行业集中度。

  智能财税行业兴起

  代理记账业务在中国发展三十年,随着政策不断细化和规范,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落地,市场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五年来,智能财税厂商在代理记账业务市场中的备受关注,正在影响着代理记账业务的未来走向。

  1.1 传统代账服务面临重重挑战

  代理记账是指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会计咨询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接受独立核算的委托,代替其办理记账、算账、报税业务的一种社会性会计服务活动。代理记账业务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解决税务合规的问题而出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常没有自己的会计,或由于财务相对简单,而且出于节约做账费用和专注业务的考虑,选择将会计和记账事务外包给财务代理商。

  传统代账公司的服务都在门店进行,门店由几名财务人员和运营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包括了获客、代账、报税等,是以人为导向的服务模式。

政策与技术双驱动,增值服务成智能财税发展利

  传统代账公司在国内发展三十年,但始终没有出现行业巨头,出现规模化的公司,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缺乏规模化基础。由于各地税务政策和代账业务特征决定,传统代账公司业务具有属地化特征,每个代账公司规模都不大,且分布分散,服务于一定半径内的当地小微企业和工商个体户。以北京为例,全北京有4000家左右的代账公司,其中账套超过500的代账公司不足500家,账套超过1000的不足100家,不存在绝对的头部公司。代账公司的获客成本、人工记账成本基本相同,利润空间局限,如果扩大规模的话,综合管理成本上升,边际效应递减,代账公司无法承受,所以传统代账公司无法实现规模化。

  第二,服务能力非标性。经过多年的积累,传统代账公司拥有大量小微企业中的优质客户,客单价高,客户黏度高。虽然业务不复杂,但是主要依赖于人工执行,代账公司的人员专业性参差不齐,也造成了服务能力也有高有低。

  90年代时,传统代理记账公司以手工记账为主,门店人员人工采集财务数据,再去税局的人工窗口进行纳税申报。这种纯线下的服务方式不仅因工作量大而效率低下,而且门店财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度差,错误难以避免。

  第三,传统软件“治标不治本”。随着代账软件的应用,到2014年左右,代理记账公司普遍运用财税软件作业,可以进行网上申报,效率已经大大提高,平均单人每日可处理20-30账套。这个阶段的代理记账公司人力成本仍然很高,单机软件记账方式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是对于线下门店的整体运营能力提升没有帮助。代账软件依然没有解决代账公司对人的依赖,而人的低效和业务非标化也依然是这些代账公司无法规模化的主要原因。

  第四,彼时,云计算技术和SaaS应用的土壤并不肥沃。一方面,虽然云计算得到了国内普遍认可,但是技术能力尚浅,云服务SaaS公司需要的资金投入巨大,在财税行业,除传统财务软件大厂,例如金蝶、用友,开始部署SaaS应用外,鲜有既有技术又有资金实力的SaaS公司。另一方面,运营商网络也基本不符合大规模SaaS应用的环境。

  2015年后,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应用逐步成熟,网络环境也基本具备,传统代账企业的痛点成为了新型代账公司的入场机会。

  1.2 智能财税行业借势生长

  1.2.1 政策不断细化,培育智能财税厂商生长土壤

  智能财税行业的兴起,与局端的信息化进程和政策引导息息相关。

  金税工程通过信息化系统及计算机网络,对增值税发票进行管理,从而监管企业增值税纳税,是局端为推动税收业务规范化、打击偷税漏税搭建的有效体系。

  金税工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政策与技术双驱动,增值服务成智能财税发展利

  金税一期: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正式推行金税一期,主要包括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和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一期工程的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需要企业提供增值税专票,税务机关手动进行数据采集,而这种线下采集的过程错误率高,交叉稽核系统的价值度也就失去了。在停止运行前,两个系统只覆盖了50个城市,也没有做到全国范围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