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20-07-10 11:33 的文章

大岳咨询金永祥:PPP是负面作用最小的一种经济政策

慧聪水工业网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去做PPP;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去做PPP。

在中国,PPP是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事物。2014年至2017年,PPP大发展,有多少公司都借助它实现了翻倍增长,一飞冲天。2017年底,PPP“急刹车”,又有多少公司因为它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在这一过程中,到底是什么使得市场环境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如果说PPP不好,为什么前面要高速发展?如果说PPP好,为什么后面又要把它一刀杀死?

从2014年到2017年,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每年都要出差240天以上,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去给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讲授PPP。作为衔接PPP各方主体的枢纽,他和他所代表的咨询公司们对PPP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在金永祥看来,PPP之所以会“忽冷忽热”,根本原因是有关各方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从中央到地方,从金融机构到社会资本,在理解PPP的作用和意义方面都没有达成一致,由此造成了PPP要么一飞冲天,要么自由落体。

因此,金永祥最近专门写了一本书——《论中国式PPP》,把他对PPP的观察、思考、研究提炼总结了出来,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PPP、使用PPP,并为PPP顶层设计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依据。

近日,《环保圈》独家专访了金永祥,请他详细解读了对“中国式PPP”的思考。

金永祥

 01、PPP在中国发展的5个阶段

《环保圈》:在中国,PPP发展了多长时间?经历了哪些阶段?

金永祥:PPP引入中国是比较早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一有PPP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从那时起,PPP在中国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探索阶段(80年代中期~1993年)、试点阶段(1994年~2002年)、推广阶段(2003年~2007年)、反复阶段(2008年~2013年)和普及阶段(2014年至今)。

第一阶段政府没有主导,是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

第二阶段是原国家计委主导的,原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出国访问时,有外国专家向他介绍了PPP(当时叫BOT),回国后,他领导在全国搞了一些试点,如成都第六自来水厂、广西来宾B电厂等,数量不多,都是尝试性地利用外资来建设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时间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2年。

量虽然不大,但这些试点积累了经验和知识,为日后PPP大范围推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广西来宾B电厂,当时花的顾问费差不多就有5000万元人民币,那还是1994年,我本人也是从那时起开始研究PPP的。

第三阶段是原建设部主导的。2002年,原建设部出台《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开始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推行PPP。这个政策是汪光焘担任建设部副部长时推的,他以前是北京市副市长,做过北京市第十水厂PPP项目。该项目最早政府自己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测算的水价是6.9元/吨。领导否定后,重新测算的价格降为3.9元/吨。最后通过竞标,社会资本给出的价格则是1.15元/吨。从6.9元/吨到1.15元/吨,价格只有原来的1/6,这件事情对汪市长触动很大。他调任建设部副部长后,就开始在全国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

这一阶段,外企、民企、地方性国企等开始同台竞争,像威立雅、苏伊士、柏林水务、桑德、碧水源、首创、北控、创业环保等都是这一阶段成长起来的。

第四阶段是反复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家推出了“4万亿”的政策,地方政府突然有钱了。有钱以后,他们做PPP的意愿就不那么强烈了,很多项目被叫停,PPP受到了很大冲击。

但实际上,冲击不到两年,国家就发现了“4万亿”的问题,于是出台文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但民企参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就中断了。而央企则趁势杀入,因为“4万亿”的很多钱也流入了央企,使他们有资源拿了好多项目。

央企大规模参与基建,带来了很多债务问题,积累了比较多的矛盾。于是到了2013年,财政部就开始推行PPP,这就进入了PPP发展的第五阶段。国家发改委一直负责PPP项目投资审批工作,后来也参与了PPP推进工作,推行范围不仅仅包括90年代的能源交通、2000年时的市政公用,而是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成为了PPP的普及阶段。从2014年到2017年,PPP项目基本每年都以100%以上的速度递增。

最后,从2017年底开始,财政部发布财办金〔2017〕92号文,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国资发财管〔2017〕192号文,人民银行等推出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等,标志着PPP高速发展阶段的结束。根据我们的数据,从2018年到2019年,新增PPP项目的数量基本是逐个季度地下降,2019年四季度的项目数大约只有2017年四季度的1/4了。

《环保圈》:虽然经历了这么多阶段,但很多项目以前并不叫PPP,而是叫BOT、TO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