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世界能源展望”研究背后有“文章”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当前,传统能源组织、国际石油巨头在“世界能源展望”领域具有较强话语权,但其“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所呈现的并不是未来能源图景的全部和必然,各个机构立场和意图的不同需引起关注。
每年,全球十余家机构都会发布自己的“世界能源展望”,包括国际组织、研究机构、能源企业、咨询公司等,从不同视角来描绘全球能源未来图景。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和BP公司的《能源展望》。此外,国际上编制“世界能源展望”的国际组织还有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世界能源理事会等,研究机构有美国能源信息署、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能源研究院等,能源企业还有埃克森美孚、壳牌石油、挪威国家石油等,咨询公司有麦肯锡、IHSMarkit等。在国内,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均从2016年开始每年发布“世界能源展望”。
提及“世界能源展望”,能源从业者多习惯于直接引用某些展望的研究结论和展望数据,而不太细究背后的假设与意图;有些研究者将不同机构的展望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到广泛认同的发展大势。本文从编制目的、研究力量、机构立场、宣传交流四个方面解读隐藏在“世界能源展望”背后的“文章”。
编制目的各有侧重
对国际组织而言,世界能源展望可为组织成员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政策建议,是发挥组织价值、实现目标宗旨的重要途径,是全球能源治理、国际能源合作的对话平台。以国际能源署为例,其建立初衷是经济合作组织国家携手应对国际石油危机,目前其旗舰产品《世界能源展望》覆盖多数主要国家、全部能源品种、细分部门行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展望领域的“黄金准则”,被政界、业界、学界普遍关注和广泛参考。
对研究机构而言,“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更多以保障本国能源供给安全、促进自身能源产业发展为出发点,探索在全球变革背景下本国能源发展的最佳现实路径。举例来说,美国能源信息署以国际油价高低、经济增长快慢作为未来情景展望的重要假设;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用较大篇幅关注核能发展和供给安全。
对能源企业而言,“世界能源展望”研究多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依据和参考,助力企业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谋求稳定而持续的效益增长。当前,开展“世界能源展望”的能源企业以国际油气巨头为主,一方面是在转型背景中做好战略规划,谋求延续能源领袖地位;一方面是减缓企业面临的环保和减排压力,塑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公众形象。
对咨询公司而言,“世界能源展望”是体现咨询能力、彰显咨询价值、扩大咨询影响、提升咨询效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多有开展“世界能源展望”的尝试,为能源行业注入了新的思考和观点;但总体来说,系统性、全面性和持续性仍然有待提高。
研究力量差别较大
经济、人口、政策、技术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国家、品种、行业等多维度相互交融,资源、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多环节彼此联系,能源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一部优秀的“世界能源展望”离不开一支强大的能源研究队伍。总体上,国际组织、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较为雄厚,而能源企业的研究力量也不容小觑。
以国际能源署为例,《世界能源展望2018》的编制曾被这样描述:近700页的分析与数据,有来自26个国家的64位执笔人,数千个小时的建模与分析,每个数字至少被3位分析师独立检查,来自政府部门、能源行业、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金融单位等的250余位审稿人。
以世界能源理事会为例,这是一个由全球能源领袖组成的社交网络,拥有90多个国家委员会、3000多个各类组织成员,《世界能源情景》广泛吸纳了世界能源大会、定期地区性峰会及不定期专题研讨会上的行业热点和专家讨论。
以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为例,战略研究部、化石能源及国际合作部、电力行业及新能源部、能源数据与建模中心、气候变化与能源效率部的50余位研究人员均为其旗舰报告《IEEJ展望》作出了贡献。
以BP公司为例,《能源展望》要归功于首席经济学家带领的能源经济团队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BP办事处经济专员,展望范式由首席经济学家统一确定,但各国具体情况由当地员工填报。
机构立场迥异
纵观各家机构的世界能源展望,不难察觉的一个现象是,在相似的假设边界下,大家对未来的判断趋于相近,无论是能源总量的涨跌、地区格局的调整,还是品种占比的起伏、部门结构的变化。这是各家机构频繁交流、彼此对比、逐步看齐的结果。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当今时代国际能源议题由油气主导,油气行业开展的世界能源展望有一定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