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源材质董事长陈秀峰:2020年底国内隔膜行业进
作为中国汽车界年度最后一场盛事,11月22日~12月1日,2019广州国际车展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正式举行。据了解,本届车展的展车总数达1050辆;国内外参展车企共展出新能源汽车182辆,新能源车型占比约为17.33%。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之下,新能源展车在广州国际车展的占比有所提升。
而在其中,隔膜作为动力电池四大原材料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国内隔膜行业也在短短十余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市星源材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源材质”,300568.SZ)成立于2003年9月,已见证锂电池隔膜行业发展十余年时间。为了解国内隔膜行业的发展情况,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星源材质董事长陈秀峰进行了采访。
陈秀峰表示,十多年前中国隔膜产品全部依赖进口,如今国内锂电池隔膜行业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星源材质已有约50%产品出口销售,且星源材质几年前就已实现批量出口海外。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洗牌导致落后产能的退出,国内隔膜行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大约到2020年底该行业将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
不久前,Celgard声称星源材质及星源美国研究院侵犯其专利权、侵害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诱导违约以及蓄意干扰潜在经济关系。陈秀峰对此回应道, 星源材质就Celgard的声称积极应对,包括在必要时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多年坚持正向研发路径
近日,星源材质成为了Celgard专利诉讼的对象。公开资料显示,Celgard还曾起诉过韩国LG化学、SK Innovation等知名的锂电池隔膜制造企业。
就此情况,星源材质也发布了相关公告交待情况。星源材质提到,Celgard通过电子邮件向星源材质的美国律师转递了若干诉讼材料;星源材质拟就该诉讼送达方式提出异议。
此外,Celgard声称星源材质及星源美国研究院侵犯其专利权、侵害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诱导违约以及蓄意干扰潜在经济关系;Celgard声称其将申请禁制令以及经济赔偿(但未提出具体金额)。陈秀峰向记者直言,星源材质成立以来一直坚守正向研发的发展路径。
资料显示,2003年星源材质成立,致力于锂电池隔膜的销售与研发。而到2006年,星源材质湿法中试生产线投建;2008年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条单向拉伸干法生产线。
陈秀峰提到,锂电池隔膜十几年前一直是国外垄断,在国内连采购隔膜产品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为布局隔膜产品的生产制造,国内企业只能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进行,星源材质作为国内锂电池隔膜行业的领头人, 毫无例外在研发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资金。
据了解,截至11月,星源材质及控股子公司共申请专利273件,其中申请国外专利28件;目前已取得授权专利11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6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9件。
国内隔膜行业将迎新秩序
十几年前国内隔膜市场可谓“一膜难求”,如今隔膜行业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行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在《2019年中国锂电池隔膜行业调研报告》提到,隔膜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从2017年的90%上升到2018年的93%,国内隔膜继续替代进口隔膜在中国的市场。
不过,资本涌入、价格之争等也让国内隔膜行业陷入“大混战”。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共有55家隔膜生产厂商,在2015~2017年期间国内新增隔膜企业数量超过10家;但截至2018年12月,具备量产能力的隔膜企业数量已经不到40家,进入2019年以来企业数量仍在缩减。
步入2019年,隔膜行业的洗牌仍在持续。陈秀峰认为,不少资本方都认为隔膜行业利润很高,且盯准新能源汽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并无认清隔膜行业资本投入巨大、技术积累漫长的特点,因此洗牌是行业目前必经的过程。“到2020年下半年,整个市场会有新的市场格局,整个产业即将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
随着资本疯狂涌入,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也随之打响。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白皮书(2019)》提到,部分隔膜企业的毛利润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相比之前年度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下滑。尤其是随着隔膜均价的进一步下降,以及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行业内尾部企业开始出现亏损。
对于隔膜行业的价格竞争,陈秀峰此前已经多次提到“星源材质不打价格战”。陈秀峰认为,不少企业降价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或者粗制滥造的方式降本,而大部分企业会选择粗制滥造这种最简单的方式,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价格战是最简单的竞争,就一直想方设法降价搞垮对手;但星源材质认为企业良好发展应该打的是价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