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10-29 16:07 的文章

初心如磐赤子情③ | 科研“拓荒牛”张国军:带领团队助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为上万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孵化企业500余家,探索人才激励机制新模式……十多年的发展,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颠覆性成果不断涌现,正从助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向引领东莞产业发展转变。这背后,是工研院带头人张国军和他的团队十年来的辛勤耕耘。

十余年来,张国军始终围绕科技创新、科技报国的初心,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在东莞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一路前行。这些年,他所带领的研发团队从弱到强,科技项目从无到精,孵化企业从少到多,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2011年,他还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初心如磐赤子情③ | 科研“拓荒牛”张国军:带领团队助力东莞产业转型升级

■资料图 记者 郑志波 摄

走出“象牙塔”

为工研院注入创新血液

2002年,张国军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多次获学校破格晋升,从副教授、教授到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之路走得很顺利。

“当时一心想做学问,希望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张国军说,因为一次与导师的谈话,他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放弃了 “象牙塔”的生活,来到了东莞创新创业。

2008年,张国军来到东莞松山湖,参与工研院的筹建工作。“当时松山湖一片荒芜,我们所在的这个区域只有一栋楼,其他都是黄土地。”刚来时,这个团队只有30人左右,此时团队人心比较动荡。如何稳定人心、留住人才成为他首要的任务。

在东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国军努力将工研院打造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他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国有研究机构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创新、创业、创富”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将获得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的50%-70%奖励给团队,最大程度的保证研发人员的利益,提高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此外,完善工研院的配套设施,建起饭堂,规划建设宿舍,为人才留莞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如今,工研院已发展成拥有600多名研发人员和1000多名成果转化人员的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并打造了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华科城品牌系列孵化器的“两院一城”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为东莞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解决“卡脖子”难题

孵化企业600多家

全自主无人艇、大功率激光器、工业大数据……近年来,在张国军的带领下,依托政府的大力支持,工研院出了很多科研成果,为东莞乃至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工研院已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600余家,自主创办科技企业70家,为上万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张国军始终牢记科技创新、科技报国的初心,以及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使命。他勇于担当作为,作为研究院的带头人,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甚至陪员工加班到凌晨三、四点。由于东莞良好的产业环境以及张国军的创业精神,十一年来,很多人放弃高薪工作、安稳环境,来到松山湖和张国军一起坚持打拼。马修泉博士便是其中一位,主要负责大功率激光器和激光应用方面的创新。

当前社会,从金属板材切割到手机内部加工,传统焊接设备已逐渐被激光焊接机器人代替。“高亮度大功率工业级光纤激光器是激光加工的核心部件,然而长期以来却依赖进口,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卡脖子’问题。”张国军告诉记者。

2016年,张国军组建由马修泉博士为主导的大功率激光器创新团队,历时一年便推出单光纤5000瓦和合束输出3万瓦标准工业级产品,并于2018年将产品推向市场。其中单光纤模块5000瓦是目前国际市场上可查的公开销售的最高功率机型;而3万瓦200微米输出的全光纤激光器,更是目前国内厂商首款正式推出的3万瓦工业级激光器。

目前,团队已成立了产业化公司广东国志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从质的方面提高国产激光器的实力,从技术含金量的角度追赶国际品牌,为国内激光制造业的持续增速贡献自己的力量。

助力转型升级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张国军非常注重团结党员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研院下辖部门核心骨干均为党员。“我们几乎在每一个部门、团队,党员都发挥着骨干作用。”张国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