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09-29 16:33 的文章

要拧干“知识付费”行业中的水分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布的《2018年知识付费研究报告》显示,用户复购率下降和使用时长缩水已造成行业营收开始下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用户对知识付费产品有了更加理性的选择,主播资源、版权资源和用户资源向头部平台加速集中。(9月2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知识付费,顾名思义就是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通过有偿阅览的形式来实现其商业价值。如今,类似于“123知识狂欢节”“豆瓣时间”“知乎Live”等付费答疑平台,上线之后迅速“圈粉”无数,不仅使无数年轻人成为其拥趸,更吸引了众多各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大佬参与到分答付费模式中来。而在个性化设计和高品质内核愈发成为“稀缺物种”的当下,“知识付费”产品的大热,无疑是巧借网络信息时代的东风,成功地将优质内容产生、高效信息筛选与多重链条传播串联起来,从而掀起了一次推动内容和传播方式双向升级的“知识革命”。

“知识付费”时代的来临,使“将知识变现,为内容付费”成为风尚。这种降低时间成本、通过碎片化学习而快速获得知识或技巧的形式,逐渐成为时下流行的消费方式。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知识付费行业扩张的脚步还未正式迈出,就遭遇了因用户复购率下降和使用时长缩水造成的行业营收“高开低走”呢?细想而知,除了消费者在经历了前期的“盲目跟风”后趋于理性回归外,付费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行业中掺杂了过多的“水分”,则是“知识付费”在经历了开篇的高歌猛进后,又猝不及防地进入了“冷静退热期”的重要原因。

对于以内容为主要支撑的付费产品而言,无论是脱离实际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心灵鸡汤”,还是那些看似“高大上”实际毫无现实意义的“理想哲学”,俱是让消费者“重新清醒”的苦口良药;再者,“知识付费”行业的产品供给方并无分类从业标准,“人人皆为师”的现实情况不仅降低了知识提供者的门槛,造成付费知识质量泥沙俱下,更造成了花钱买来的“知识”货次价高,如此一来,行业用户黏性自然会减弱衰退。

由此可见,持续发力拧干行业水分、不断提纯行业“含金量”、促使平台不断强化内容的筛选与建构、注重产品的专业化和实用性、使内容回归成为市场主流,才是重塑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沃土的根本所在。首先,就行业本身建设而言,要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实用反馈,完善产品评价体系,积极建立知识提供者身份核实和行业分类等准入机制,对输出的知识产品进行有效筛选,保证付费知识的“含金量”,巩固与用户间的良性持续发展,才是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其次,作为相关行政部门而言,要不断加强对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的外部监管,敦促行业平台建立完善优质高效的知识服务体系,完善调控互联网知识付费的价格干预机制,亦是使知识付费行业找到“破题”关键、突破瓶颈的重要一环;最后,作为付费产品用户而言,保持消费理性,明确需求、稳定消费能力和断能力,更是帮助知识付费行业去伪存真、流沙沉金的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