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型研发机构要搞“大事情”
首批浙江省实验室将在5年建设期内,每家投资要达到100亿元左右。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为目标,为浙江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世界科创高地提供坚实保障。
近日,浙江印发《关于建设之江实验室等浙江省实验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建设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为浙江省实验室。在近日召开的浙江省科技奖励大会上,4家浙江省实验室授牌成立。
根据《通知》,4家浙江省实验室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为目标,坚持突破引领、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国际一流的要求,整合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集聚和培养一批国际一流人才团队,加快取得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支撑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为浙江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世界科创高地提供坚实保障。
布局基础研究 首批省级实验室应运而生
2019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发布,围绕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建立基础研究体系等方面提出要优化实验室体系建设,推进之江实验室争取国家实验室布局,建成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等内容。
据浙江省科技厅基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结合浙江目前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的需求,首批浙江省实验室应运而生,主攻方向也各有侧重。这四家浙江省实验室,以服务浙江重大产业发展为目标,要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聚焦平台性、综合性、交叉性,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化对接融通的引领阵地和源头支撑。
据了解,之江实验室牵头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浙江省实验室,已布局了近50项前沿研究项目,获批承担了3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积淀了一批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
西湖大学牵头建设西湖实验室(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浙江省实验室),围绕代谢与衰老疾病和肿瘤机制研究,计划设置基础研究、转化应用、应急医学三大中心。
阿里巴巴达摩院牵头建设湖畔实验室(数据科学与应用浙江省实验室),将构建数据科学中心、前沿科技中心、产业应用中心三大基础能力中心。
浙江大学牵头建设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浙江省实验室),重点推进重大精神疾病、疑难未诊断疾病、血液与免疫疾病等疾病方向的系统与多组学及精准诊治创新研究。
今年5月,浙江省科技厅印发《浙江省实验室体系建设方案》,计划到2022年,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通过产学研协同的方式建设省实验室10家左右,重点围绕“互联网+”、生命健康两大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和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取得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10项,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0篇,相关领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创新体制机制 让新型研发机构一展所长
“在之江做科研,没有经费、编制的限制,也不用为繁杂的行政事务发愁。”之江实验室网络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李劲松教授向记者说道,实验室还帮助研究人员与省内三甲医院快速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实现了多中心临床数据的共享及深度利用。
作为全国首家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创办的之江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基因与生俱来,除了探索应用“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专职与兼聘相结合,长短周期结合”的多元化用人机制外,这一点在科研导向、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均有体现。
“建设省实验室,是浙江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效能的重要一环,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一次生动实践,建设主体就体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内涵。”浙江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省实验室应建立灵活高效的新型运行机制,鼓励先行先试改革,确保实验室在研究方向选择、科研立项、技术路线调整、人才引进培养、科研成果处置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
无独有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长聘准聘教研人员聘任体系的西湖大学,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已逐渐形成了一支国际化、年轻化的人才队伍。西湖实验室以此为基,提出到2022年,要组建4到6支国际顶尖团队,引进培育60名高端学术人才,从而打造一支高层次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