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8-01 20:37 的文章

今天起,海南这些重点行业和场所正式禁塑!

  海南加快与白色污染说“再见”

  ■ 海南日报记者 周晓梦

  8月1日起至11月,海南省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大型商超、国企、旅游景区等重点行业和场所正式率先开展禁塑工作,与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说“再见”。

  12月起,海南省将全面禁塑。

  这一“倒计时”的时钟已上紧发条,清晰地数着每个时间节点——约一年半前,海南省公布禁塑实施方案,宣布全省分种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7个月前,海南省审议通过国内第一部省级出台的专项禁塑地方法规;4个月前,首批禁塑名录出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几乎同步发布……

  海南省开展禁塑工作以来,从顶层设计到试点落地,从政策发力到法规出台,从替代品保障供应到产业发展布局,从社会宣传到民众支持,从标准制定到强化监管,每一步都在向前推进。

  在全国率先对“白色污染”说“不”,海南态度坚决、举措明晰!

  开启禁塑:

  算“生态账”“产业账”之举

  “禁塑”,近期以来是个高频词汇。今年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发现,“禁塑时代”已然开启。

  但沿着时间轴往前看,海南按下禁塑“启动键”的时间要更早:在2017年9月召开的省委七届二次全会、2018年4月发布的中央12号文件、 2019年5月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均有对“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相应的提及和部署。2019年2月16日,海南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标志着海南禁塑工作全面启动。

  对禁塑,海南为何行动如此之早?如此之迅速?

  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不难找到答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南要坚决履行好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使命担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开展禁塑工作。”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另一方面,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屿省份,全面禁塑对海南而言还有着特别的必要性。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流入土壤、地下水或海洋,成为百年不变的“化石”,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给土壤水质和海洋环境带来巨大影响。海南拥有1823公里海岸线,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如果任由“白色污染”泛滥,将会为海南的海洋生态安全带来威胁。

  算“生态账”外,海南省大力推进禁塑工作的原因还在于“产业账”。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当前国际国内不约而同展开“限塑”或“禁塑”工作,带来替代品需求的全球市场,这将给海南产业发展带来崭新机遇。海南立足省内需求、面向全球市场,把禁塑看成是产业升级、新产业发展的机会。

  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看来,海南有相应的上游产业基础和地理区位优势,再加上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可规划延伸产业链,逐步带动新的塑料替代品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在全球市场中拔得头筹。

  推进禁塑:

  做好替代品生产与监管

  7月31日,在海口高新区云龙产业园,裕同科技环保及高端包装产业基地项目现场施工繁忙。“项目计划年底试生产,预计全部达产后实现年产值约6.4亿元。”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唐大海对此十分期待。

  与裕同一样,不少省内外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替代品生产企业,看好海南禁塑产业的发展前景。

  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四化介绍,该公司主要生产聚乳酸(PLA)原料制成的全生物降解餐饮具产品,此前这些产品的主要市场并不在海南。“海南禁塑后有商机,加之有自贸港政策,我们希望在海南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和进行产业布局。”

  禁塑后,保障替代品供给是关键。据省工信厅统计,截至6月30日,海南省共有4家企业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膜袋类制品产能约1.21万吨/年,到年底能有6家企业形成产能约3.2万吨/年。餐饮具类制品方面,从8月份开始省内6家企业陆续可形成部分全生物降解材料餐饮具产能,年底有望形成产能约1.1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