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3-18 09:46 的文章

“阳光城阳”: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3月17日下午,一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阳光城阳”建设实践云论坛在北京、青岛两地连线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互联网与新经济专委会、南开大学商学院、帕勒咨询公司的专家学者和青岛城阳区委、区政府社会治理基层实践者相聚互联网云端,从战“疫”视角切入,探讨阳光政府建设如何激活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高质量发展。

“阳光城阳”: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初春时分的青岛城阳,阳光明媚、绿上枝头,温暖静谧的背后涌动着蓄势待发的磅礴力量。

3月17日是“阳光城阳”建设启动三周年,阳光党建、阳光政务、阳光司法、阳光社会、阳光生活五大工程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疫情发生以来,城阳区作为山东青岛的门户,严密防控辐射山东半岛5000万人口的机场、高速路,经受住了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考验,实现了社区和谐、内外安全的过渡。以“阳光心态”为特色的瑞阳心语服务机构还招募全国心理志愿者,为湖北居家隔离的同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为上万人带去了心灵抚慰,提供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层实践案例。

“阳光城阳”建设让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阳光城阳”建设的指导思想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担着山东省委建设经济文化强省、青岛市委建设国际大都市、城阳建设胶州湾北岸中心区的使命。

三年来,城阳区笃定“阳光”方向,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紧抓新时代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维、丰富发展路径,以“阳光城阳”建设为基础,找到了一条符合城阳发展的新路子,带领城阳区党员干部群众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阳光城阳”建设,通过推动五大领域全面融入阳光理念、践行阳光举措,实现改革创新,提升发展动能,全力打造绿水青山的阳光自然生态、活力迸发的阳光发展生态、和谐幸福的阳光社会生态、风清气正的阳光政治生态,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益探索,交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城阳答卷”。

“阳光城阳”建设让“基层堡垒”更加坚固

青岛市城阳区委书记、青岛高新区工委书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委书记王波表示,以建设“阳光党建”为引领,把阳光作为杀菌剂和防腐剂,城阳区突出问题导向,严抓干部作风、优化政治生态,着力抓好基层基础工作。

目前,城阳区建立了“基层吹哨、部门报到、领导联包”工作机制,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形成了眼睛向下抓落实的良好局面。选树34个社区打造有特色、叫得响、能示范、亮得出的“党建样板工程”,组织实施“三联三带”帮扶工程;积极推行“契约化”党建共建,以“社区共建、社企共建”为主导,街道全部建立“大党工委”,新成立120个社区“大党委”,覆盖率达到100%。成立民营企业“党建联盟”和区级互联网行业党委,形成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实践模式。

开展社区干部履职尽责阳光承诺活动,全区195个农村社区的“两委”成员作出岗位责任承诺和自律承诺,建成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监督机制。广泛开展社区“亮家底、知家事”活动,把社区工作放在阳光下“暴晒”,真正给群众一本“明白账”,促进了社区干部阳光守纪、阳光用权。

“阳光城阳”建设让发展更具活力

阳光是最好的“生长剂”。城阳区不断传播阳光理念,推行阳光举措,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区域发展的创新活力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

坚持阳光服务理念,以深化“不用找人、一次办好”改革为切入点,深入推进“阳光政务”建设。目前,城阳区启用了“城阳市民中心”,519项审批事项只需“进一扇门”,137项事项只要“一枚印章”审批,199项事项实现“一窗受理”,940项划转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建成启用国内首个政务公开融媒体视听工作室——阳光房,实现了社会治理线上线下融合、双向互动。搭建民生热线、网络在线问政、区长信箱等16条咨询热线渠道,实现集中管理、统一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持续解决市民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堵点问题。三年来,城阳区开展各类政民互动活动120余次,共受理市民诉求30万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