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6-23 21:48 的文章

航空工业一飞院航电所:争做研究院经营的排头兵

中国航空报讯:在复工复产后的这几个月中,航空工业一飞院航电各试验室几乎是24小时满负荷运转。

包括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的电子兼容与天线测量实验室以及高强电磁场等多个专用试验室在内的航电试验室,累计签订近百项数百万的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服务领域涉及航天军工等各领域。以试验检测和技术服务的率先拓展,带动科研生产活动小步快跑、高速运转。

8f5149a279fe4831837dda4dbf8e5f1b

在一飞院的变革发展进程中,航电所的定位是——做一飞院的发展特区。做特区,除了意味着在业务范围上的领先,更要在改革上示范牵引。

航电所所长张靖说,航电专业是前沿的专业领域,具有价值高、更新快、专业发展快等特点,快速反应、主动改革,变在前面、走在前列,不仅仅是专业特色,更是团队的行为习惯。

立足全局 打造研究院经营特区

“航电所要走在研究院经营的前列,做研究院经营的排头兵。深圳特区是中国特区,那么航电所就应该是研究院的特区。”

航电所到底应该在变革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自新班子成立以来,一飞院院长宋科璞先后三次到航电所听取专题汇报。就航电专业在研究院的经营里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专业能力如何建设以及如何实现技术溢出效应等问题,号准经脉,找准要害,还量身定制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策略。

宋科璞提出,航电所要走在研究院经营的前列,做研究院经营的排头兵,做研究院的特区。

跳出航电看航电所,立足全局发展航电,是航电所变革的重要方法论。

在专业发展和能力建设上,不能坐等总体专业来引领系统设计,而是要主动站出来,承担对于作战需求捕获能力的增强。

在技术溢出上,思想有多远,路才能走多远,要追求科学、崇尚科学,要充分发挥好专业优势,加速技术溢出和核心能力溢出,不断实现产品增值。

宋科璞还作为航电所的党建联系人,持续指导帮助航电所实施变革、推动变革。

张靖这样概括这段时间的变革体会——航电所绝不是“自娱自乐”变革的,门开得越大,服务意识越强,践行一飞院“一体两翼”新模式越扎实,自身发展才能越快。航电所以重点型号任务为主体,以能力积蓄作为技术支撑,以产业发展实现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在产业发展上,坚持“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同向”的三同标准,也就是说产业发展不是另起炉灶,干和主业不相干的事,也不是和下游产业链去竞争,干下游产业链干的事。

对标变革的具体要求和使命定位,对标工作包考核分配模式,航电所党政领导班子共同努力,多次探索、不断交流和碰撞,提出响应策略,并逐一梳理落实,拿出相对应的举措。

“战”“建”结合 快速变革不停步“

变革是应对内外部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复工复产后的这段时间,航电所几乎每天都在小步快跑。

无论是内部机构调整还是主动寻求合作,航电所都希望通过多一些的努力和付出,更早打开空间,创造更大的机会。

航电所提出,聚焦“战”,转变观念挣工作包的变革举措。按照一飞院的方式,探索和制定航电所工作包的分包模式,并结合这个模式,换版航电所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确保职工目标和一飞院战略保持一致。

同时聚焦“建”,构建专业研制平台,提升专业能力。航电所结合能力规划和研保条件建设两大平台以及课题研究等,不断完善和改进流程、方法、工具和平台、设施,积极提升和拓展航电所“建”的能力。

在“战”“建”结合上,航电所希望通过在“战”的过程中,建立和锤炼队伍,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技术上的迭代进步,进而保持航电所的高质量进步发展。

对于航电所来说,每一个变化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努力方向。

除了尝试开展试验检测和服务业务拓展,实现试验室保值增值外,航电所还希望打造新的航电专业实验室,真正发挥研究新技术、引领新发展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航电所从掌握核心技术、锻炼人才、提升经营效益出发,构建了所内自研产品的发展规划。规划涵盖了航电和任务系统集成、核心功能研制、软件能力环境构造等,寻求在型号中孵化产品,进而提升经营能力和效益,使主机在整个型号研制中的知识和技术得到充分体现。

正如宋科璞所说:“主机所没有天花板,整个天空都是你的!”

小步快跑 在行动中换轮胎“

在创新能力方面,当前作战体系持续升级和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牵引和推动着航空装备建设与技术发展,创新能力和创新生态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