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6-13 17:49 的文章

11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破与立”:坚守科创定

本报记者吴晓璐

6月13日,科创板将迎来“开板”一周岁。这片改革试验田,在一年的时间里,破题“注册制”,以探路中国式注册制引领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浪潮;打破上市门槛限制,为科技创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厚植了制度的沃土,引金融活水“滴灌”硬科技企业,一批科创企业借力资本市场“新跑道”,立足“科创”定位,实现了新突破,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门槛突破

多个“第一”落地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12日,科创板上市企业已达110家,合计首发募资1273.92亿元,总市值1.72万亿元。

每一笔融资背后,对应的是一个科创细胞的蜕变。科创板设立的“5+2”上市标准,引入多元指标、放开盈利门槛,上市门槛的突破化为很多个“第一”落地:第一家亏损上市的泽璟制药、第一家红筹公司华润微、第一家双重股权结构优刻得等等,并且,其中很多已经有更多的第二、第三接连成为现实。

“科创板通过鼓励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一批‘硬科技’项目实现了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近日,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公开表示。

作为亏损上市并且首家带期权上市企业,沪硅产业股票简称后的“-U”(代表未盈利)成为科创板突破细微且鲜明的注解。

“科创板在设立之初,就较其他板块在规则制定上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其中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这一点,让我们沪硅产业直接受益。作为一个重资产的高科技企业,实现盈利需要一个过程。以前,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要走资本市场的道路,很多公司都会选择海外路线。但是,科创板发行制度上的突破,让我们实现快速与资本市场对接,享受到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红利。”沪硅产业董秘李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市场准入制度的突破,激发了科技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化学反应”。

“回顾科创板开板这一年,科创板确实在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行业,吸引了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并汇集了金山办公、中微公司等一批科研硬实力优质的科创明星公司。”安信科新团队负责人、研究中心总经理助理诸海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创板对高科技的坚守定位,尤其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定位,会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登陆科创板,如中芯国际,从申请被受理到上会,审核历时仅18天。

坚守定位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上市只是起点。包容的制度让企业不再纠结于短期利益,不因为一时的盈亏而动摇长期战略目标,上市之后更游刃有余——数据显示,大批科创企业上市后加大了研发投入。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近年来,上述110家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去年研发投入合计133.62亿元,同比增长24.54%。其中22家企业去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50%,这些企业大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

记者梳理后发现,在上市有了充足“弹药”之后,科创板企业对研发队伍进行了扩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2019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同比增长11.43%,研发人员占比为22.07%,较前一年提升5.4个百分点。其中3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17家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已经支持了一批符合科创定位的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创新的效果初步显现。开板一年来,也在继续坚守科创板定位,主要通过为科技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从而支撑相关企业做大做强。科创板企业也持续聚焦“硬科技”“新经济”,特别是在研发投入上更高。

一如既往的研发投入,转化为企业上市之后的良好势头。例如,百奥泰研发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是国内首个获得上市批准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泽璟制药上市后,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获得成功,目前已提交了新药上市申请。

近日,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李钢表示,科创板坚守板块定位,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发挥了示范作用。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研发人员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市场板块,板块集聚效应正在形成中。

资本助力

立足科创寻突破

上市公司的身份、资本的对接,助力企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上市之后,沪硅产业量产硅片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到28nm技术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