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6-12 16:48 的文章

[财经]20年蓄力攀登行业高峰,明月镜片引领中国

  

[财经]20年蓄力攀登行业高峰,明月镜片引领中国

  站在珠峰面前,没人能轻松说出“人定胜天”四个字。

  这座只有0.00006%的人类才经历过的世界第三极,有高差400米、厚度100米的北坳大冰壁;有548条从底部陡降的冰川遍布峭壁山脊;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死亡区域”,尸体甚至成为后续攀登者们的“指路标”。正式登顶前,还要在“绝命海拔”中越过岩体近90度、总体高差近20米的“三大阶梯”。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尝试从北坡登顶珠峰,行至海拔8650米的第二阶梯时,4米多高近乎横切面般的绝壁,让当时的登山队员想出搭人梯的方式。队员屈银华因不忍心穿着满是钉子的高山靴踩在战友肩上,脱去鞋袜后,十根脚趾被严重冻伤后截肢。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准备登顶珠峰,但几乎全军覆没。三次冲顶,队长牺牲,队员冻掉双脚、手指的不在少数。26岁的夏伯渝就是在第二次冲顶时,失去了双腿,此后四十余年,珠峰成为执念。

  

[财经]20年蓄力攀登行业高峰,明月镜片引领中国

  2020年,中国决定再测珠峰。但今年的登顶之路却是一波三折。

  从5月6日出发,21天内,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经历三次冲顶。5月25日,第三次冲顶过程中,队员行至北坡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时,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约为相同高度大风的两倍以上。失温、冻伤、被风吹走都有可能。队员们只能趴在路线上慢慢前进,抵达海拔7790米二号营地后,队员抱着石头趴下,躲避大风,艰难搭起7顶帐篷后,担心帐篷被吹走,3个人挤在一顶帐篷中,抓着帐篷杆坐着休息,直到26日凌晨5点,大风才减弱。最终,5月27日11时,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顶峰。

  

[财经]20年蓄力攀登行业高峰,明月镜片引领中国

  这是继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的45周年后,世界之巅的“身高”即将迎来历史性更新,意义非凡。

  一方面,珠峰“新身高”数据将为地震预报、冰川监测、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本次测量中高精度导航和遥感数据直接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如驾车导航、外卖点餐、物流快递等。

  而此次珠峰重测得以圆满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默默的守护力。

  守护力从修路队开始。探路,背技术装备、帐篷、索绳、食品等大量物资,在危险地段提前铺好路绳、梯子,找到最合适的扎营地……这些都是修路队员的工作,也是确保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常年执勤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边境派出所、只有一人岗位的防疫站、背着重油机器的发电工人、走两天路程送餐的“人肉外卖员”,都是守护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在雪山高原,还有一件事无比重要——视力。

  

[财经]20年蓄力攀登行业高峰,明月镜片引领中国

  高海拔使得大气稀薄,紫外线剧烈,在高强度照射下,头痛的感觉就像被人在眼睛之间钉钉子。哪怕是闭着眼将眼球从一侧转到另一侧,都会撕心裂肺的剧痛。1960年,中国首次登上珠峰的运动员王富洲在走下珠峰的许多年后,视力下降到仅有0.2,医生认为这和他长期在高山活动、紫外线刺激过强有关。2003年、2010年先后两次登顶珠峰后,企业家王石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感触最深莫过于一次进入幻觉,一次双眼失明。

  不少攀登者,也因为眼睛出现问题,导致视力模糊,最终无缘珠峰之巅。

  历次珠峰测量,更是守护者的大考。从人到物,在这极限的征途中,都是极致的考验。此次再测珠峰,明月镜片为此次珠峰登顶提供了专业的定制镜片,从准备到冲顶,全程助力守护。而这家名头并不那么响亮的品牌,竟然与华为等世界顶级企业赫然在列。不少人疑问,明月镜片凭什么?

  明月镜片创始人名叫谢公晚。上世纪80年代,温州瑞安农村,16岁的谢公晚辍学准备拜师学木匠,自此靠手艺吃饭。但学了一年多后,小谢开始晃了神。他羡慕同龄人不用起早贪黑,可以带着喜欢的女孩看电影、压马路,更羡慕做生意的邻居,动动脑子就有钞票挣。18岁那年,他决定告别木匠生活,拎着一麻袋半成品眼镜和镜架,随舅舅冲向山海关,奔向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