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5-25 09:04 的文章

产业,我国,税收,行业,税收政策

  第三产业及民营经济就业吸纳潜力较强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税收政策要予以支持。首先需要找到的突破口是具体应该更为聚焦哪些行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则是哪些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越强,则税收的扶持力度应该越大。

  人力资源吸附指数是一个能够反映就业吸纳能力的指标,是指就业人数与产值之间的比例。笔者与研究团队近期的统计发现,2016~2019年间我国产业的人力资源吸附力指数平均值依次排序如下:第一产业的指数最高,为106.3;第三产业次之,为19.29;排序第三的是第二产业,为11.27。

  虽然第一产业人力资源吸附力指数最高,但其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益并非是最高的。从指标上可以看出,其每单位经济增加值所消耗的人力资源达到了106.3,所需消耗的人力资源过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度较低,生产效率不高,所以导致单位增加值人力耗费很高。

  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呈现出相对“劳动密集”的状态,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第三产业不但每单位经济增加值所耗费的人力资源远低于第一产业,而且每单位经济增加值所吸纳的劳动力多于第二产业,从而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不断增强。从就业的角度看,第三产业是更能够综合效率与质量的产业,因此,需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税收扶持。

  另一个角度,从私营与非私营各行业净增就业人数对比看,研究发现私营企业和个体在就业吸纳能力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以2018年数据为例,私营企业和个体净增就业合计2430万,尤其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的批发和零售业,净增就业占比超过50%;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净增就业呈现下降状态,其中制造业下降了457.2万。从行业角度看,净增就业贡献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净增贡献最低,为-343.1万。因此,从大类行业角度,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对于近年的净增就业吸纳作用较高。

  由此可见,如果从政策的精准角度去看,哪些行业及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的能力越强,我们就应该予以进一步扶持,其中第三产业及民营经济值得关注。

  支持就业的税收政策针对性有待加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激励就业的税收政策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的就业激励税收政策,另一种是间接的就业激励税收政策。

  在直接的就业激励税收政策上,1978~2008年主要包括对返城知识青年、残疾人、待业人员、企业富余职工和下岗职工、随军家属和军队转业干部以及高校毕业生的税收优惠;2009~2017年主要包括对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残疾人、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军队转业干部的税收优惠以及降低社会保险缴纳负担;2018年至今主要对重点群体创业就业、退役士兵的税收优惠以及降低社会保险缴纳负担。以上税收激励政策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随着就业政策的变化,税收优惠的就业人群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就业税收优惠激励政策与产业、行业及企业的就业贡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仍无法直接切入就业中供给与需求失衡中的痛点,政策的对应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