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新材料产业生态链平台:建设青岛科技研发
市北区橡胶新材料产业生态链平台在完成青岛科技大学各学院和科研院所、片区内龙头企业及各园区运营单位的走访调研,在摸清区域内产业载体空间、各园区及企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走访调研实际情况,联合中规院、国研智库等国家级智库及青岛科技大学,高起点编制千亩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产业规划。目前,正在进行中期规划深化完善工作。
此外,平台对辖区内园区、企业原有优惠政策进行了深入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集聚区产业规划,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千亩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发展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涉及企业、运营机构、融资基金三大门类,涵盖企业税收补贴、高管个人所得税补贴、房租补贴、新材料产业专项基金等18条内容,覆盖范围广、扶持力度大、指导意义强。三是加快推动区域内各重点项目建设,为产业导入拓展新的载体空间。四流南路68号项目,目前楼体修缮改造已基本完成,地下管网施工已完成90%,外环境改造已完成90%;中国钢研青岛研究院和双创科技园项目,已完成规划手续办理并实现开工建设;舞阳路39号项目,已与青岛科技大学就项目建设路径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舞阳路拓宽前期工程,已完成工程招投标工作并启动施工。四是统筹考虑产业链布局,加快促进产业集聚。以青岛科技大学为核心,依托橡塑材料、绿色化工优势学科及橡胶谷现有资源,建设相应产业生态链。为此,平台梳理了科大自2015年以来的230家合作单位、校友会企业及70周年校庆拟走访企业,分别筛选出4条产业链上的123家优质企业,建立了“百家重点企业库”;同步筛选出23家首批走访企业,待疫情结束后将联合科大12所学院全面开展走访工作。挖掘集聚区工业互联网优势资源,联合海尔卡奥斯平台、赛轮集团,打造青岛市橡化纺织智能化协同创新中心,完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链。
助力企业 共克时艰
橡胶新材料平台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为主导思想,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通过“送政策、送技术、送资金、送服务、送规划”的“五位一体”举措,打出一套特殊时期的扶持组合拳,精准发力助推辖区中小微及新材料高科技企业共度难关。截至目前,辖内企业复工率已约达90%,平台联合园区运营机构为190余家入驻企业节省费用逾200万元,同时多项与抗击疫情相关的研发成果也取得重大进展,为二季度实现滨海片区千亩园区逆势前进打下坚实基础。
送政策上门,为企业发展加砖添瓦
一方面,主动与纺织谷、国家大学科技园、橡胶谷及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四大园区协商,政企协作,共同发力,陆续出台了针对园区入驻企业的10余条优惠措施,包括房租减免和延期缴纳、物业费减免、新入驻企业房租优惠及入孵企业服务费减免等,惠及企业190余家,已为企业节省费用200余万元。另一方面,对辖区企业发展状况和需求进行深入梳理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千亩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发展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涉及企业、运营机构、研发机构、国际合作及融资基金五大门类,涵盖企业税收补贴、高管个人所得税补贴、房租补贴、研发设备投入补贴、境外股权投资保费补贴、贷款贴息补助、新材料产业专项基金等20条内容,覆盖范围广、扶持力度大、指导意义强。
送技术上门,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
平台联合青岛科技大学及其周边科研机构利用高分子聚合技术和橡塑化工领域的技术优势,主动对接服务省内与抗疫物资相关的生产企业,免费转让知识产权,利用新材料技术提高产能和产品耐用度,为抗击疫情贡献市北力量。张建明团队与济南圣泉集团合作,在前期生物质纳米纤维改性及应用的研究基础上,开展生物质抗菌纳米纤维在医用口罩中的应用研究,研发具有抗菌功能、可天然降解的生物材质防护口罩,解决原有防护口罩滤料抗菌作用有限,且废弃后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二次污染的问题,以新材料技术缓解口罩生产和一次性使用的压力。目前,该项目正在前期研发阶段。
送资金上门,为企业发展雪中送炭
充分发挥现有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向辖区内新材料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在此基础上,平台主动与区金融管理局对接,并迅速与区属国有平台展开合作,依托青岛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保经营稳发展的18条政策举措,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金,用于扶植集聚区内投资新材料领域比例不低于40%的成长型和规模型企业,选用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团队负责运作,并采用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选择优质企业进行投资。此外,平台分别与橡胶谷、纺织谷探讨依托其在橡胶和纺织行业的优势资源,建设原材料大宗贸易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的可行性,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科技金融管理服务体系。
送服务上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