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抗疫之路
补短板强韧性 筑牢疫情防线— —探究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抗疫之路
2020-05-20 中国交通新闻网
导读: “双重压力测试证明,交通运输可以让人民群众放心。”
“双重压力测试证明,交通运输可以让人民群众放心。”在5月8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如此总结交通运输行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应对“五一”假期大客流中的表现。
交通运输为什么可以让人民群众放心?如何让人民群众放心?从疫情暴发到常态化防控,交通运输行业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启示?5月18日,中国交通报社联合世界银行,围绕“中国交通运输抗疫的经验与启示”主题,举行了一场线上研讨。来自交通运输部、世界资源研究所、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代表与300余名国内外听众“云集”,共同回顾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抗疫之路。
中国交通运输展现出强大能力和韧性
“疫情发生后,交通运输行业冲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为经济社会有序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综合运输规划处杜彩军介绍,交通运输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做好保通保畅保运,不仅及时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实施“一断三不断”,确保“三不一优先”,牵头成立了物流保障办公室,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主体作用,全力保障医疗等重点应急保障物资与生活物资运输畅通。根据疫情发展形势,交通运输部建立复工复产机制,会同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个部门成立了国际物流工作专班,提升国际货运能力。
据统计,1月27日至5月17日,全国已通过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运输方式累计向湖北地区运送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161.12万吨,运送电煤、燃油等生产物资322.45万吨。物流保障办公室目前累计受理运输需求并下达紧急运输指令153项,累计运输货物3.79万吨。
疫情暴发后,我国多地城市公共交通陷入停滞,共享单车成为重要的出行方式。“1月份武汉共享单车骑行量急剧下降,但是公共交通已经‘停摆’了,一些必要的出行怎么办?所以我们的决定是坚持运营,绝不‘停摆’。”美团交通政府事务负责人孙可青说,“即使当时运维人员少之又少,我们依然要用有限的力量保障医院周边出行。”
孙可青介绍,疫情发生以来,美团共向全国医护人员及防疫一线工作捐赠单车及电单车骑行卡超230万张,美团电单车在数十个城市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骑行服务。根据美团数据,1月30日至3月12日,美团单车在武汉骑行量达到230万人次,出行分担比例过半,平均单次骑行距离较封城前增加1.42公里,增长了22.4%,平均单次骑行时间增加8.8分钟,增长了29.6%。
“疫情期间,骑行系统确实迎来了复兴。”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介绍,在武汉封城期间,共享单车承担了56.2%的出行。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始拓展自行车道,推动能够保持社交距离的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方式。美国纽约的自行车出行也增加了67%,并快速通过了一项关于电单车项目的立法,“该项目在2019年一直迟迟没有通过。”
重建信心 开启复苏之路
“疫情期间,有的国家交通需求降低了80%至90%,但现在出行需求正不断反弹,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交通拥堵。经济在复苏,交通运输服务要以安全和科学的方式回到正轨。”世界银行交通和通讯技术全球发展实践局副局长任斌说。
不过,任斌也提到,受疫情影响,交通需求的下降可能会使公共交通企业与其他运输企业经历一些“苦难”。企业在试图走出财务困境时,不能仅依靠于政府财政补贴,还要抓住这一改革机遇,改变自身运行方式,作出相应变革。
刘岱宗介绍,根据中国总体交通情况来看,小汽车出行已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以地铁为代表的公共交通出行恢复到去年的70%。上海地铁客流数据显示,5月11日至15日,上海地铁客流量已达到去年的同期水平,“控制温度”“要求乘客佩戴口罩”等措施对国外轨道交通服务具有借鉴价值。
对于客流数据仍然不太“理想”的常规公交,刘岱宗认为,常规公交相较于地铁有“能够通风”等优势,此时应借机转型,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乘客建立信心,包括提供无接触支付服务、采用二维码追溯用户信息、推出定制公交支持乘客预定座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