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5-12 01:12 的文章

西安杨森:新常态下医药行业的创新样本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安思嘉(Asgar Rangoonwala)

  近些年,中国在药品审评审批上不断提速,创新药物的获批在数量和时间上不断打破纪录。国内外的医药创新力量也在诸多利好政策下纷纷倾囊而出,热闹背后比拼的不仅是新药和研发管线的雄厚储备,更是对未来的战略布局和市场持续性深耕的思考。在医药领域,“创新”已经远超出医学本身的范畴,它更关乎于活力与热情。

  而2020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刺激到了所有以创新为驱动的药企的神经。新形势下,挑战巨大,而机遇则像是乌云背后的银线。创新药企如何以机敏的洞察力把握新的市场机会?如何立足创新加速满足公众医疗健康新的需求、解决全球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又如何在这样的应对中管中窥豹瞥见他们的创新原动力?

  今年,西安杨森迎来了进入中国的第35年,这是第一批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行情600056,诊股)行业的风云变幻和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外资企业,但同时又以创新型企业的“活力”姿态独特存在于众多百年药企之中。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掌门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安思嘉(Asgar Rangoonwala)分享了这家在华发展35年的药企始终充满创新活力的经验和秘诀。安思嘉表示,“唯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基因,才可以应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需求。”

  以创新“安身立命”

  作为强生的制药子公司,杨森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中反应最为迅速的企业之一。在全球,杨森充分发挥了自身研究平台和现有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专长,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开发候选疫苗,并广泛联合多方,筛选实验室抗病毒疗法,积极响应、全力以赴,为抗击疫情提供及时援助。

  据悉,强生已成功筛选出一种主要候选疫苗,预计最迟于2020年9月启动候选疫苗的I期人体临床研究。公司将建立新的疫苗生产制造能力,启动风险性生产,以保障全球疫苗供应。相较于一般疫苗的研发进度,此次研发显著加快了进程。

  这样的反应速度、行动力和进展结果并不让人意外。就医疗行业而言,医药企业正面临着公众对于医疗健康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新技术飞速的升级迭代。回看其在把握市场机会上的历史成绩,不难发现,对创新的理解和应用已经成为其“安身立命”之本。

  2019年,强生在全球的研发投入总计113.55亿美元,全球9个药物研发中心有两个落地在中国。这样的研发投入支撑起了强大的药物创新速度和研发管线培育。

  就在不久前,西安杨森宣布了公司旗下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白介素23(IL-23)抑制剂在中国上市。同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启动了“特启新生”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援助项目,向低收入和低保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提供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药品援助。这是西安杨森在加速药物创新研发和引入方面的一个缩影。

  据安思嘉介绍,西安杨森在华持续深耕九大疾病领域,包括精神病学、神经病学、血液病学、实体肿瘤、感冒咳嗽及发热/消化、皮科/抗过敏、免疫学、传染病和肺动脉高压。安思嘉分享了几个数字:受惠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新、加速药品审批的利好政策,近27个月内,西安杨森就有24种创新药物或适应症在中国获批和上市;而在2020年的前4个月内,除古塞奇尤单抗注射液上市之外,西安杨森还拓展了乌司奴单抗注射液适用于成人克罗恩病的新适应症。

  西安杨森借助多疾病治疗领域优势,在打造创新高效的疾病解决方案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以免疫治疗领域为例,西安杨森凭借多年积累的创新实力,提供多种为患者量身打造的免疫系统疾病解决方案,优化创新药物在整个患者病程中的使用,不断提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炎症性肠病和银屑病等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医疗卫生系统提供了有效和高效的慢病管理支持。

  以创新“永立潮头”

  在安思嘉看来,对医药企业而言,创新在“医学突破”本身的范畴之外还有很多命题需要解决。如果说创新药物引入完成了让大众和患者有药可用的第一步,那么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创新的医疗生态系统,来让大众和患者用得上,用得好,是他一直在和团队思考并努力的方向。除了凭借富有前瞻性的业务策略和投资模型,持续在中国加速引入创新药物之外,西安杨森在改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上不遗余力。目前西安杨森已在中国引入了62种创新药品,而其中的51种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切实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