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推动电力行业迭代升级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以“创新”概念,构建了一种与主流经济学迥异的经济理论,明确阐释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此后对全球各国科技与创新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ID:zgdlqygl 作者:翁爽 井然)
百年时光弹指而过。今天,当我们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洪流之中回首历史,会发现上世纪初期这位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创新”概念,已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是一个旧秩序正在瓦解,新秩序正在形成的时代。在崩塌与重构之间,巨大的机遇把握在创新者的手中。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曾经在能源电力短缺的时代创造了速度与规模的奇迹,也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黄金发展期。而今,面对能源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行业巨变,中国电力的体制机制、产业模式、服务业态正在发生颠覆性改变,这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了百年一遇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企业敏锐感知形势变化,重组生产要素,开展管理创新,在战略部署、制度建设、风险防范、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
为响应国家持续推进的创新驱动战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认真分析电力行业科技发展和行业创新的趋势、特点和需求,广泛征求电力企业、研究机构的意见,以“立足行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沟通社会”为宗旨,设立电力创新奖,以鼓励行业加强科学研究,加快自主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电力创新奖自创立以来,受到业内高度关注和企业高度重视,从战略引领、技术变革、实践落实等多方面推动了创新工作,成果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创新发展。为引导电力企业深入推进管理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电联电力创新奖设置了管理创新奖,2019年三项成果获得管理创新大奖。
创新源于“问题导向、形势所迫”
中国电力行业的变革正从平水缓流涉入深水险滩。
在中国电力工业140年的历史中,超过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是在集中解决供应短缺的矛盾。在能源电力生产水平低下、供求关系极为紧张的时期,一个明确且主要的发展目标便是保障供应。这一目标下所对应的能源经济是重量而轻质的:集中式生产,远距离输送,粗放式消费,化石能源占比大,高碳特征明显,能源发展缺乏系统性规划。
但形势从2002年开始发生变化。在管理创新评审组专家、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法律顾问陈宗法看来,2002年是打破垄断、激活活力、实现跨跃式发展、解决我国电力长期不足局面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在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宗旨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五大发电集团成立,电源投资主体增多,火电、水电等大型能源基地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能源供应短缺的难题。
当保障供应不再是电力发展的唯一目标,当一个庞大的基础工业面临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从规模扩张到清洁转型的改革浪潮,原有的国家政策、企业经营理念、电力产业生态受到很大冲击,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开始变得异常活跃。陈宗法认为,电力企业开展管理创新的直接动因,是源于“问题导向、形势所迫”。
陈宗法以煤电企业为例,细数激发企业创新实践的“形势”与“问题”。煤电企业一项项普遍而突出的创新实践来自煤电矛盾的加剧。对于我国体量巨大的煤电企业而言,燃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煤电企业的效益。我国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后,高企的电煤价格让煤电企业经营成本大增,2008年煤炭价格的增幅创历史新高,燃料成本普遍占煤电企业发电成本70%左右,煤电行业陷入整体亏损。“煤电企业大面积亏损在当时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头一次,许多煤电企业从那时开始深刻感受到生存的严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煤电企业为了扭亏为盈,在燃料采购、燃料管理、燃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极为活跃,这其中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和战略创新,许多发电集团明确厂长是燃料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纷纷建立三级燃料管理体系,开展煤炭的集约化采购和跨区域调运,探索褐煤的掺配掺烧,充实人员加强采制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努力降低采购成本与发电煤耗。同时,许多发电集团整合资源,进军煤炭业务,在集团层面实行煤电一体的战略创新。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现在的燃料管理水平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提升,集团内部煤炭的供应能力也明显增强。”陈宗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