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1-11 06:12 的文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题教育带题下访 “三全育人”见实效

“育人工作最忌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与学生成长不合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说,要深入一线,找准病灶,着力解决育人合力不强、育人元素分散等问题。

2019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调研作为谋事之基,领导班子成员制定调查方案,黄晓玫带头“带题下访”,集中解决“三全育人”体制机制问题。

课堂“活”起来,硬道理才能更走心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何协同育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问题。9月2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研讨会,邀请全国200多名专家和思政教师把脉问诊。

不少与会教师认为,“教学内容活起来,教学方式新起来,教学课堂动起来,硬道理才能更加走心。”

对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打造思政课“一线二红三实”立体教学模式,建设在线课堂,开展“红色之旅”“红色之声”主题教育活动,建设思政课实验室、实践基地、实测中心,通过课内课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结合、育德育心结合,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含金量”。同时,在全校开设《地球科学概论》《生态学概论》《国土安全》等通识课,由知名教授联合授课,启发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是当前思政教育成效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对症下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制定学习之路系列教育实施方案,打造一体化育人品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

主题教育期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660多支社会实践队伍、260多名带队老师、近1.4万名学生,通过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展览馆、重大工程项目,以实践体验强化报国志。“寻宝经兵”团队到瑞金、嘉兴、延安等地访谈革命英雄;“青马梦之队”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深入农民生活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调研。“向海图强 筑梦海洋”社会实践团,远赴印度尼西亚,实地踏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在指导老师沈波看来,“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学生思政最鲜活的教材”。而当实践团队员何志在印尼乘坐上中国铺设的雅万高铁时,“更加坚定了专业报国的信心”。

“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赋能

“现在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反而有所降低”“部分理工科学生做事认真,但缺乏理想主义情操和历史哲学素养”……

针对主题教育调研座谈会上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制定了《一流本科行动计划(2019—2025)》,把推动“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解决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介绍,“三融合”是指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型人才。

“理工科学生要选学人文历史,文科学生要提高科学素养,这对成才来说很重要。”王焰新说,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主要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主辅修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9年,学校启动主辅修制,招收400余名辅修学生,他们想以哪个专业毕业,由他们自己定,前提是必须完成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地质工作者,需要从会用地质锤采标本、用罗盘测产状练起。”地质工程专业的2019级本科生韩欣在周口店实习结束后总结道。

为实现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持“理科贴近科学研究、工科贴近工程实际、文管贴近社会实践”的理念,构建了覆盖全体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每年近5000名新生要到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3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参加实习,有的还将走出国门,把课堂搬到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韩国等国的荒野上。“18天的野外联合实习,强化了填图技能和外语技巧,也锻炼了我们的艰苦奋斗意志、科研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到澳大利亚参加实习的郑宇航同学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成立“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积极培养自然资源行业发展亟需的新时代地质人才。同时设置5到8个创新创业学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入选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严”字当头狠抓学风考风

“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是老大难问题,这次在主题教育调研中再次被提起,必须采取“去根”行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严在地大”行动,突出“严”字抓学风考风,立足“实”字助成长成才,加强“严在地大”校风学风建设,促使学生回归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