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1-09 17:49 的文章

房价平盘,房地产行业利润率承压

  房价平盘,房地产行业利润率承压

  孙梦凡 吴俊捷

  利润率难挡疲软,房企正以精细化运营为导向,动用一切方式保障盈利空间。

  十年一瞬,从首家千亿房企诞生至今,中国房地产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国内全口径千亿房企达34家。龙头俱乐部门槛被再次推高,其中碧桂园实现7715亿全口径销售规模,万科、恒大纷纷攀上6000亿台阶。

  规模神话背后,是房企在市场下行期“牺牲利润换增长”。第一财经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测算后发现,前十房企,去年销售均价仅录得14000元∕平方米,与2018年基本持平。

  从最直观的利润率看,据中指研究院数据,去年上半年沪深与内地在港上市房企净利润率较2018年末分别下降3.42%、3.25%。在“限价”压顶,土地、融资成本持续走高的当下,房企利润空间正不可避免地被摊薄。

  “随着房地产进入高位放缓期,宏观政策持续紧缩,房企利润率下滑将是持续性的市场现象。”多位受访者均表示,房企规模与高利润难以兼顾。而当房地产的投资属性被逐步剔除,当住房回归消费属性,未来十年,房地产便是最大的制造业。

  牺牲利润换增长

  1月3日到6日,房企开始密集公布2019年销售业绩。

  万科(000002.SZ)公告显示,公司去年实现合同销售额6308.4亿元,同比增长3.94%。中国恒大(03333.HK)公告显示,去年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额约6010.6亿元。融创中国(01918.HK)披露数据显示,2019年实现合同销售额约5562.1亿元,同比增长21%。

  由于碧桂园(02007.HK)仅公布权益销售额,无法和其他房企全口径销售额做对比,但参照克而瑞数据,公司全年全口径销售额7715.3亿元。由此,去年房企前四强确定为:碧桂园、万科、中国恒大、融创中国。行业头部门槛进一步上升至5500亿元历史高位。

  但与规模攀升相对应的是,房企增长速度放缓。据克而瑞数据,去年TOP100房企累计权益销售金额同比增长6.5%,远不及2017年的40.5%和2018年的35.1%,百强房企增长“失速”。

  2019年楼市持续低迷,房企纷纷扛起促销大旗。其中,恒大全国超800个项目最高折扣达6折。时代中国甚至开启“全员卖房”,要求2020年1月15日前,各职级人员按要求完成销售任务。

  降价割肉后,房企利润空间不可避免地被摊薄。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172家行业典型上市房企营收规模23068亿元,同比增长17.2%;毛利润7017亿元、净利润32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8%、12.7%。但相较2018年利润规模近47%增长,2019年上半年行业利润增速大幅降低近30%。

  与此同时,Wind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房企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36%,较2018年同期5.53%下滑约0.17个百分点,期内业绩亏损的房企从2018年的5家增加至9家。其中,云南城投ROE为-20.64%。

  “房企利润率下降,其实在整个行业已形成趋势。”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认为,随着房地产强者恒强趋势愈显,加上整体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保持紧缩,房企利润率下滑是正常市场现象。若地产行业始终保持高利润状态,对实体经济将存在不利影响。

  沉重的成本代价

  实际上,经历2015、2016年利润率低潮后,房企盈利能力在2018年得以喘息。克而瑞数据显示,2018年,176家上市房企毛利率加权平均值约31.1%,较2017年同期增长2%;净利率加权平均值13.1%,比2017年有一定回落,但比2015、2016年相对较高。

  但需注意的是,由于预售制影响,房企业绩结算存在1~2年滞后期,房企2018年的财报实际上主要反映2016、2017年的销售。这两年间,全国楼市经历了一个上涨周期,因此上市规模房企当年平均盈利水平有所回升。

  而进入2019年,房企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从房企主要开支及盈利指标看,企业在拿地、营销与管控、融资上投入较多。去年,融资环境全面收紧后,一系列连锁反应接踵而至:资金成本攀升、拿地成本居高不下,房企不得不从销售端“断臂求生”。

  过去一年,忍痛高息发债的企业频频出现。12月,佳源国际合共额外发行6750万美元票据,利率13.75%;力高地产拟发行本金总额为2.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按年利率11.5%计息;华南城拟发行1.5亿美元2020年到期优先票据,年利率11.5%。

  无数个案导致的结果是,2019年12月房企单月融资成本9.05%,环比上升2.47个百分点。整个2019年,房企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7.03%,同比上升0.50个百分点。其中,境外债券融资成本达8.11%,同比增长0.8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