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1-02 15:19 的文章

十七年磨一剑 中科院迎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十七年磨一剑 中科院迎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日前,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芯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首发上市,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家登陆科创板的院所投资企业,也是辽宁省科创板第一股。

“如今,市场上最新款的手机芯片,都有我们沈阳芯源生产设备的贡献,包括前置摄像头、指纹识别器件等。这些产品背后是技术多年的积淀。”沈阳芯源董事长兼总经理宗润福在上市仪式上发出这样的感叹:“沈阳芯源的上市之路可谓17年磨一剑。”

2002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发起成立沈阳芯源。此后,沈阳芯源专注于集成电路生产光刻工序的涂胶显影设备,并成功实现进口设备替代,目前设备销量超700台套。

那么,沈阳芯源是如何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的?宗润福又是如何从科研人员变身为创客的?请随《中国科学报》一起来揭晓答案。

 不是偶然,绝非必然”

“成功不是偶然,但也绝非必然。”宗润福告诉《中国科学报》,“中科院为沈阳芯源从创业到上市提供了大力支持。”

1988年,宗润福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沈阳自动化所工作,被分配到鞍钢线材课题组。作为新生力量,宗润福在沈阳自动化所传帮带氛围的侵染中迅速成长,从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员再到科技处处长。

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如果没有于海川老师带领我们开展鞍钢线材项目,就不会有后来青岛钢厂项目的成功;受益于李芳臣老师的豁达诙谐,我慢慢会讲一些有幽默感的话;如果说蒋新松院士以才以威以远见服人,那么王天然院士则是以德聚人,对我们年轻后辈栽培呵护,不求全责备。”宗润福感叹自己在成长为创客的一路上都有“贵人相助”。

在沈阳自动化所,宗润福和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地做项目,但随之发现一些问题:“项目周期长,效率低,把科研人员给套牢了。”

当年,时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的蒋新松多次召开研讨会,探讨如何加快成果转化,并提出“一次开发、多次应用”的理念。作为所里的青年科研人员,宗润福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做乘法”,让科研人员到企业,将成果做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产品,适应不同领域和客户的需求。

随着沈阳芯源的成立,宗润福进一步发现,科研人员到企业后最大转变是,要由技术专家转为产品和市场专家。“企业的着眼点不在于技术有多新、多么奇特,而在于技术的可靠和规范。”

白手起家,迈向市场

2002年,集成电路(IC)装备行业大部分由国外企业所垄断,昂贵的价格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公司成立之初,宗润福记得:“当时国内的IC装备行业没有基础,缺少产业供应链和客户,沈阳芯源成为开路先锋。我们从零开始,白手起家,自己完成了设计、采购、生产、制造和销售。”

时任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王小刚是沈阳芯源的首任董事长,在艰苦困难的创业初期,他一面承受着研究所内外的巨大压力,一面内引外联,推动地方政府、联合优势企业共建沈阳IC装备基地,并为沈阳自动化所和沈阳芯源争取到了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

随着一项项技术难关的攻克,沈阳芯源在提升整机品质的同时,专注于核心部件的国产化,降低了产品造价与服务成本。2007年,沈阳芯源自主开发的首台先进封装领域用12英寸Track产品投入销售应用,实现了国产IC装备在晶片尺寸和新工艺上的重大突破。

在沈阳自动化所的推动下,2008年,沈阳芯源获批承担国家02重大科技专项“凸点封装涂胶显影、单片湿法刻蚀设备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2012年,沈阳芯源获批承担国家02重大专项“300mm晶圆匀胶显影设备研发”项目。

国家02重大专项即“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因次序排在国家重大专项所列16个重大专项第二位,在行业内被称为“02专项”。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让公司发展走向正循环。”宗润福介绍道,通过成果产业化,沈阳芯源自主研制的高端封装新产品迈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