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 财务公司
编者按 对于服务集团成员企业的财务公司而言,金融服务的高效、安全开展离不开规范、有序的公司治理,它既是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保障。
近年来,财务公司在寻求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在着力解决股权关系、组织架构、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本期财务公司专版聚焦财务公司的公司治理环节,约请业内具有代表性的财务公司就当前公司治理机制的成效、面临的挑战等相关议题进行探讨,敬请读者关注。
公司治理是影响财务公司服务成员企业质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着机构的发展方向以及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也平衡着股东、经营者、企业等各方的关系。简单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涉及监督、激励、控制和协调等一整套的制度安排,良好的公司治理体系是财务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定海神针”。
完善“三会一层”建设
经过多年探索,行业内财务公司已经基本按照《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以及监管要求,建立了符合自身需求的“三会一层”,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一般来说,财务公司的董事会中还会下设战略和投资委员会、薪酬考核委员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以及提名委员会。
然而,公司治理结构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地评估、反思、审视来进行完善与优化。构建何种公司治理体系往往受到公司组织架构、股东性质、战略目标、考核要求等众多要素的影响,因此,不同财务公司在确定公司治理的理念和模式上也有所差别,所提出并强调的精细化发展定位也各有侧重。例如,中国航油集团财务公司确定的公司治理理念是“科学决策、利益制衡、稳健经营”,由此形成了“股东至上、兼顾各方”的公司治理文化。
中国航油集团财务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动态概念,没有千篇一律的治理结构,亦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模板,适合公司管理现状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治理架构才是最合适的。
引入战略投资者
可以看到,在公司治理层面,近些年财务公司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引入战略投资者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国内金融机构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日益普遍,财务公司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上述负责人坦言,从股东的角度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固有要求,而对于财务公司而言,竭诚服务集团成员单位、保障集团资金运营安全才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如何让两者具备最大的趋同性,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只有战略投资者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财务公司战略管理中来,了解公司的业务特点及发展规律,从长远收益的视角出发,主动帮助财务公司改善治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才能使双方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实现共赢。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机构为17家。从《金融时报》记者所了解的保利财务公司和中国航油集团财务公司战略投资者的情况看,前者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redit Suisse AG),后者引入了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在保利财务公司看来,引入战略投资者后,财务公司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构建了明确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监事人员安排更加合理,股东会、董事会也充分发挥了决策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不过,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在对财务公司的公司治理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外部战略投资者的利益诉求与内部股东不完全一致,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协同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外部战略投资者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与内部股东也不尽一致,易产生较大的沟通成本。此外,由于引入了外部战略投资者,财务公司内部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
建立独特考评体系
按照机构的普遍做法,企业党组织发挥着核心作用,并融入到了公司治理的方方面面。企业集团对财务公司提出明确的考核评价要求后,经营考核也成为影响其治理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
虽然财务公司是服务于集团内部成员企业的金融机构,但集团是否对财务公司有盈利要求以及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都与经营业绩息息相关。经营业绩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公司治理框架下企业激励机制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