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9-29 17:38 的文章

龙海:以发展激励担当 用事业凝聚人心

龙海:以发展激励担当 用事业凝聚人心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指引下,龙海坚持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走出“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的农村发展新面貌,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70载点滴努力,当下的龙海农村,不再一穷二白,而是党建引领、乡贤汇聚,回报家乡、建设家园的一幅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山水风情精雕琢 小城故事最闽南

  滔滔九龙江水,郁郁紫云山脉,在一代代龙海人的心中筑梦;漫步于石码古色古香的骑楼古街,徜徉在月港古镇的古朴静谧,人们见证着这座闽南古镇的今昔繁华。

  挥毫泼墨,一江滨两新区彰显大家风度;

  精雕细琢,闽南小城展露现代都市风范。

  框架拉开 格局布局更广了

  连日来,在龙海“四馆一中心”的施工现场,百名工人齐上阵,加码加力、快推快进,一切都是为了让这龙海城区东扩又一里程碑式的地标建筑早日投用,推动“一江滨两新区”重点区域尤其是月港新区加快建设发展。

  从以石码镇为中心城区,东扩西延、城乡联动,再到如今明确将“一江滨两新区”作为对接漳州主城区拓展的城市组团,龙海的城市框架不仅仅是由撤县建市时的2.36万平方公里迅速拉开到近30万平方公里,更是为今后打造辐射市域的现代服务业龙头和最具闽南特色的活力小镇拓展了更为宽广的格局布局。

  “一江滨两新区”北至九龙江岸、南至紫云山、西至芦洲大道、东至月港风貌区,对于如何精心雕琢中心城区,彰显“老石码、古月港、最闽南、古早味”,讲好“小城故事”,龙海市委市政府慎之又慎!

  为此,龙海相继邀请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上海同济大学卢济威教授等知名专家指导和规划,以“多规合一”为抓手,高标准地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月港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石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编制,在全面提升城市规划覆盖面和水平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城市文脉,用新理念彰显城市品质。

  三年来,龙海成立“一江滨两新区”重点区域建设指挥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平台跟到底,从项目建设、创卫创城、招商引资、形象打造四个方面齐发力,共安排项目130个、计划总投资近360亿元,有序推进石码古镇的有机更新以及月港、紫云两大新区的开发建设,一个有根有魂、宜居宜业的城市核心组团正在厦门湾南岸的龙江大地新兴冉起。

  拉开城市大框架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要如何打通发展主动脉,构建互联互通、便捷便利的交通服务网络。

  “去年,新建成14条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特别是侨村路、后港路、过港路等6条南北向通道相继打通,为城市发展疏通经脉。”该市“一江滨两新区”重点区域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道。目前,龙海在该区域的内部构建了横向以锦江大道、省道208、龙翔路贯穿东西,纵向以区域支干道路连接南北的道路网络,促进新区旧城之间的往来畅通,对外则以厦漳同城大道、龙江大道等交通道路以及沈海高速公路为枢纽,主动对接厦漳,也进一步凸显了区域的枢纽辐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来,龙海科学谋划布局,启动“公交一体化改革”,推动公车公营、优化路线、降低票价等惠民举措,实施公交“135”阶梯式惠民低票价,市区1元,市域不超过3元,跨区不超过5元,真正发挥了公交便民增活力的作用,在拉开城市框架的同时,缩短了时空距离。

  环境做优 品质品位更高了

  从“七项整治”到“城市抓创卫、农村抓宜居”;从市区“五乱”治理到“路水线,人车店,安全卫生加立面”的全面管理;从“百日攻坚求必胜”到“重在持续看平时、形成机制抓长效”……

  龙海在创卫创城、追青逐绿的道路上久久为功。

  9月11日,龙海城市管理增添了一名“新干将”——龙海数字城管中心开始试营运。该中心将通过视频监控、网格员巡查、市民“12319”热线举报等方式,为城市管理装上了“千里眼”和“显微镜”,精准完成城市管理的巡查巡管、甄别真伪、指挥调度、处置反馈,试运行来共计立案643件,处置案件568件,处置率为88.34%。

  周末去哪儿?在龙海人的记忆里,紫云山一度成为唯一选择。但如今,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