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9-27 01:20 的文章

90后眼中的“90后硬汉”

  活动大合影。龚阿媛/摄

  “90后”院士陈俊武接受大学生记者采访。天津外国语大学 毛媛媛/摄

  大学生记者与石化人交流。天津外国语大学 毛媛媛/摄

  大学生记者认真聆听讲解。西安石油大学 吴雪/摄

  大学生记者采访石化工人。天津外国语大学 毛媛媛/摄

  大学生记者体验石化工作。湖南大学 刘瀚洲/摄

  大学生记者深入体验石化工人工作。中国石化供图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一个老渔夫,他坚持出海84天却一无所获,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1500磅的大马林鱼。这个渔夫是整个文学史上典型的硬汉形象,英勇、无畏、不屈服。

  这本蓝色封皮的旧书,摆在92岁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陈俊武的书桌上,像是两个时代的“硬汉”,穿越时空的对望。

  工龄与共和国同龄的陈俊武,始终坚守科学报国初心。22岁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投身于中国石油工业。在7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和他的团队在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为新中国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工业血液。

  如今他已过鲐背之年。每周一、三、五上午九点,他会准时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西路27号的4楼办公室里。同事们习惯了看着这位清瘦的老人,常常独自走过4楼的走廊,到打印机前将自己关注的学术前沿文献打印出来研读。

  在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的会议室里,这位“90后”老人欣然答应与一群90后大学生记者来一场关于青春与梦想的对话。在大学生眼中,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其实是一个思维敏捷、战斗不息的硬汉,而他心中的大海,是石化事业、是时代、是祖国。

  陈俊武在科研道路遇到的风浪,比《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遭遇到的更猛烈、更惊心动魄。伴随着中国石油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陈俊武像一个冲在一线的将士,始终与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做着顽强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石油勘探领域遇到了瓶颈,当时的国家石油部决定发展煤炼油技术,以解“无米下锅”的燃眉之急。1959年陈俊武被任命为大同煤炼油厂的工厂设计师,第二年陈俊武团队就完成了包含2700张图纸和1.5万页文字的中国首套大型煤制油工厂的设计文献。

  同年,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了,铁人王进喜带着1205钻井队一举拿下了大庆油田,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比煤炼油更紧迫的事出现了——现有技术无法对原油进行有效的深加工。

  陈俊武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像咱们有了上好的稻谷,却依然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他便开始思考如何将石油“吃干榨净”,即转向流化催化裂化研究。这一技术能将重质油生产为高品质汽油,被誉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五朵金花”之一。

  如今,中国石油储量丰富、生产稳定、品质提升,他又观察到随着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利用效率不高带来的环保问题,便展开碳排放研究。陈俊武始终将研究方向与国家命运相系,争分夺秒、无怨无悔。他说,“我是比较幸运的,少走了一些失败的路,但这些失败的路对后来的研究者也是成功的经验”。

  谈及年轻时为何把石油行业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时,他说:“当时的大学生都希望把本事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陈俊武最初是从医学院转到化工专业,然后投身于石油工业。大学期间,他曾在抚顺见到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厂,深感中国产油炼油处处受制于他国。返校后,他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和图书馆,学成毕业后毅然进入石油工业第一线当一名技术员,一干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