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9-25 00:30 的文章

从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到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产业创新的家庭印记

  

从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到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产业创新的家庭印记

  济南二机床集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八罗汉厂,发展到锻压行业排头兵,为国产汽车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已成为世界冲压行业规模和制造实力最强的企业。图为压力机产品装配现场。

  一个人坐在8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年近90的市民李玉兰看到已闲置多年的泉城牌收音机,或者小鸭洗衣机、康巴丝钟表等,总能勾起她日渐模糊的回忆。

  70年前,她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大儿子,追随刚刚参加完济南战役的丈夫,从德州禹城来到济南,一晃就是70年,她说这辈子总共做对了一件事:坚持工作。她也这样教育子孙后代。

  一代代人的坚持不懈,一代代人的创新发展,一代代人的勇争第一,铸就了济南产业创新一次次更迭,历经曲折,勇立潮头,一往无前……

  奔往郊区工厂的邻居们

  “人越老越容易忘事,昨天吃了什么,今天就想不起来了。”李玉兰说,但年轻时的那些事,却怎么也忘不掉,不但忘不掉,还越记越深,越记越牢。那是一段难以抹去的光辉岁月。

  丈夫是通信兵,济南解放后,本要南下,因为所在连队党员多,留了下来。济南解放后,一份重要的任务是抓紧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

  经历了战争后,1948年9月济南解放时,已是满目疮痍。1949年中共济南特别市委统计显示,全市有工厂43家、产品16种,分布在纺织、机械、化工、食品等12个行业,年工业产值仅为1.2亿元。

  面对这样的产业基础,济南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1950年2月,《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确定把济南发展为“轻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和环境优美的城市”。

  李玉兰记得很清楚,丈夫每天都很忙,忙着架线,忙着协调。1950年8月,全国六大电信工程之一的济南-徐州电信线路架设工程竣工,奠定了济南通信枢纽地位,影响至今。

  

从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到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产业创新的家庭印记

  济钢产量突破千万吨。

  经过三年努力,济南经济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开启的“一五”计划,济南产业结构开始转“重”,李玉兰身边很多人开始往当时的郊区跑,比如北郊、白马山、王舍人等地。

  在这些地方,中国重汽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成立,先是生产吉普车,后来转产重型卡车,如今已是济南千亿级企业;山东省第一个炼铁厂——济南铁厂开始筹建,第二年投产……

  统计数据显示,“一五”期间,国家投资济南工业6881万元,扩建改造了121个大中型骨干企业。随之而来的“二五”计划,伴随着“大跃进”、“以钢为纲”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示,济南工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大。

  济钢、黄台电厂、济南重工、电工电气集团等一批基础性企业相继开建,一直运行至今,仍是济南产业的脊梁。“文革”时期,济南产业发展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基于前期成立的济南半导体研究所等机构,10余个无线电厂相继成立,生产电子元器件、收音机、电子管等产品。1966年,一个独立的电子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后来,我的闺女、女婿就在无线电厂工作,穿着白大褂,干净又体面。”李玉兰说,尤其是女婿能力强,家里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收音机,就是女婿到处买零件组装起来的。

  与此同时,一批企业相继建立,比如1971年8月,济南炼油厂建厂一期工程在东郊破土动工,1975年常压炼油装置建成投产;1975年,济南啤酒厂成立,生产出第一批趵突泉啤酒;1976年,山东电子设备厂研制成功磁芯板自动测试机,填补了国家空白,被四机部列为计算机外部设备生产定点厂,济南从此有了计算机工业。

  转型中孕育新经济因子

  时间转眼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人也变得活跃起来。进入1980年代,李玉兰到了退休年龄,如愿以偿领到了退休金。

  这是让李玉兰自豪的事:“年轻那会儿,家里孩子多,老伴儿又工作忙,就劝我‘别工作了,在家看孩子,我养着你’。但我不听,一直在橡胶厂工作。2007年老伴儿去世,我能靠自己的收入生活,不给子女添负担。”

  尽管济南产业大发展之时,李玉兰已经退休,但她依然能感受到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小鸭小鸭,顶呱呱;康巴丝,为您报时;踏上轻骑,马到成功……这些熟悉的广告语,至今还萦绕在老济南耳畔,听起来亲切,想起来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