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9-03 21:00 的文章

香饽饽变烫手山芋 上市公司频频甩包新能源车资

  短短几年时间,轰轰烈烈的新能源造车运动开始变得冷静下来。此前国内曾有多家上市公司高调宣布进军新能源造车圈,但几番折腾后纷纷“梦碎”造车之路。这样的事情在近两年愈来愈多地上演。

  7月底,上市公司ST新海(新海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出售持有的陕西通家部分股权,预计将持股比例从目前的35.82%缩减至20%以下。而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是,“为减少新能源行业政策波动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无独有偶,京威股份(北京威卡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在7月中旬宣布,终止所有新能源整车项目的开发,这是其在新能源领域大力布局四年后宣布彻底“退圈”。“经过近几年公司对于新能源整车市场的考察,新能源车产业短期实现盈利概率比较低,且建设期需要2-3年时间,在建设期内只有大额建设开发费用支出,零部件主业业绩难以支撑,建设期的连续亏损可能导致公司出现潜在退市风险。”京威股份表示。

  ST新海与京威股份甩卖旗下新能源资产,成为几年前轰轰烈烈开展的跨界造车热潮遇冷的缩影。而后来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投资珠海银隆、恒大健康造车,亦是这一波造车热潮中的典型案例。另外,更多的来自家电、地产、互联网、白酒等行业的企业也加入进来。

  但不论是董明珠造车还是恒大造车,截至目前均没有出现盈利的迹象。新能源造车短期内无法盈利,成为上市公司抛售新能源资产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不只是整车制造领域,从上游的锂电池材料、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再到充电装置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普遍面临着盈利状况不佳的状况。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的已发布半年财报的50家新能源相关上市公司中,有39家业绩处于下滑中,业绩下滑比例接近80%。

  亏损不断割肉出逃

  在四五年前,随着国家鼓励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的政策发布,新能源造车很快成为被全社会关注的热门领域。一大批此前并没有汽车制造经验的公司纷纷加码新能源领域,掀起了新能源造车的大热潮。

  其中,有一些上市公司,将新能源汽车视作实现业务转型的明路,不惜代价进行布局。西部资源(四川西部资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从事有色金属采选业务的公司,手握钴、锂等新能源动力电池上游矿产资源,但是该公司为打造“锂材料、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开发制造与销售”的一体化布局,于2014年花费4.95亿元收购了重庆恒通客车有限公司(恒通客车)和重庆恒通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恒通动力)各66%的股权,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四年时间过去后,西部资源在2018年7月份以1.43亿元的价格将这两项资产抛售,前后交易直接损失约3亿元。之所以甩卖恒通客车,是因为该公司在被西部资源收购的几年内连续亏损,据西部资源往年的财报数据,恒通客车给西部资源带来了累计超过6亿元的损失。而恒通客车在2016年爆出的“骗补”事件不仅让其受到行政处罚,更让其融资能力下降,资金链紧张。

  ST新海原本是一家聚焦通信网络设备业务的公司,其在2016年以5.33亿元收购了陕西通家38.07%的股权,还以2亿元增资研发动力电池的江西迪比科,持股20%,从而构建了“大通信”+“新能源”的双线发展模式。不过,陕西通家和迪比科在被收购之后业绩表现一直不佳,2017年分别实现净利润-7190.12万元和461.55万元,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1.85亿元和-1.05亿元。甚至在今年,ST新海因为与相关业务方的合同纠纷,其公司实控人张亦斌持有的股权遭到司法冻结。ST新海打算将陕西通家的股权降低至20%以下,目前这一转让还在进展当中。

  比起西部资源与ST新海,京威股份是更为决绝要退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代表。京威股份原本是一家中德合资的乘用车内外饰件系统汽车零部件企业,但从2014年开始其决意造车,想要成为一家新能源全产业链公司。在2014年到2018年的四年中,京威股份在新能源领域总计投资约300亿元,旗下业务包括参股长春新能源20%的股权、深圳五洲龙48%的股权、江苏卡威35%的股权等整车公司股权,另外计划投资开建秦皇岛德龙汽车整车项目。但新能源造车业务给京威股份带来很大的压力。2019年上半年,京威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7.08亿元,同比下滑41.38%,实现净利润亏损1.76亿元,同比下滑171.72%。今年7月份,京威股份宣布终止所有新能源整车业务的开发。

  而多氟多(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从氟化工领域进军锂电池和新能源整车制造。2015年多氟多花费1.5亿元收购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但几年来红星汽车进展缓慢,此前汽车业内有消息称该公司已经陷入停产当中,经营堪忧。但多氟多在半年财报中披露,红星汽车的业务仍在有序推进过程中。2019年上半年,多氟多实现营业收入19.54亿元,同比增长15.23%,实现净利润0.83亿元,同比下降36.32%,增收不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