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8-29 17:14 的文章

成都多举措治理蓝天白云背后的“空气杀手”

  四川新闻网成都8月29日讯(记者 李慧颖)今夏的成都,时不时便有蓝天白云相伴,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然而在这样“美丽天气”的背后仍隐匿着一个“空气杀手”--臭氧污染。

  记者今天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8月27日,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为183天优良,49天轻度污染,7天中度污染,优良率76.6%。与去年同期相比,优良天数增加16天,优良率增加4.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减少3天,但臭氧污染已达35天。8月1日至27日,成都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为14天优良,10天轻度污染,3天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均为O3,尤其是8月中旬,受青藏高压的持续影响,四川盆地出现了长时间的高温、强辐射天气过程,全省出现了一次较重的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受此影响,成都市8月污染天数达到13天,臭氧浓度同比上升17.6%。臭氧已是影响今年全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臭氧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了解,近地臭氧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在高温、强辐射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是一种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其中,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工程机械、工业锅炉、窑炉等燃烧或工艺过程排放,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工业源、溶剂使用源(喷涂、装修等)、机动车、居民生活(干洗、餐饮)、天然源(植物)等排放等。

  臭氧污染形势严峻 真抓实干精准严控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臭氧污染同比在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目前全市正加紧落实行动措施,多措并举精准严控夏季臭氧污染。

  “实现科学施策、精准管控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我们借助空气质量预测系统,提升臭氧7日预报准确率,提前预警管控,同时借助大气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持续深入开展臭氧污染形成机制和防控策略研究。”该负责人说,聚焦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实施专项应急管控也是另一大抓手,利用VOCs走航加大对重点排放行业走航频次,重点检查排放异常企业,同时提前引导汽车维修、大型建筑装修等行业错峰作业,从而减轻污染物排放。

  成都在重点监管“三大源”方面下了“真功夫”,严格落实《成都市2019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方案》要求,强化水泥、玻璃、化工等工业源污染管控,建筑工地、露天烧烤、垃圾焚烧等面源污染管控,“黑烟车”、柴油货车等移动源管控。

  现场督查手段是重要保障。据悉,成都市大气办成立1个综合协调组、6个专项督查组,运用重点跟踪、暗查暗访等方式对重点区域周边环境管控展开专项督查,并通过提醒、督办、通报等方式压实整改。

  “推进区域联防联控是今年下大力抓的重点工作,通过召开成都平原经济区大气污染防治八市市长联席会和八市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合作联席会,每季度常态化建立联合会商、科研攻关、协同施策等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机制,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八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该负责人表示。

  联合观测靶向追踪 臭氧污染“无处遁形”

  8月初,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支持下,由国家顶尖科研团队牵头,选取成都市环科院超级站、四川省环科院超级站、成都(新津)、眉山(青神)等6个点位开展大型大气光化学污染综合观测联合实验,首次实现了对成都平原经济区臭氧及前体物污染特征、光化学污染机制、区域传输规律等进行长时段、大区域、多组分、高时间分辨率联合观测。

  据了解,此次研究观测团队强大,以三个国家重大专项科研课题为依托,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团队牵头,中科院、四川大学、成都市环科院等10余家科研机构参与,驻点人员及后台技术支持专家团队超过100人。

  “研究成果将科学指导成都平原及成都市臭氧污染防控工作,同时将极大提升成都市臭氧污染防控措施的精准性,对成都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成都已通过观测获取到重要的一手数据,为精准溯源夏季臭氧污染成因,科学制定成都平原臭氧管控方案,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接下来,成都将对今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督查整改情况作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估,同时结合本次联合观测的成果,为明年夏季臭氧精细化管控及2021年大运会空气质量保障积累经验。

  此外,该负责人呼吁,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的事业,希望大家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责任和一种习惯,坚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燃油车车辆使用,我们少开一天车便减少了一天的污染排放;生产企业要认真落实环保主体责任,主动从选用清洁能源、提高原料使用率、升级节能减排技术等环节入手,进一步强化企业自身环境管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