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生活中培养劳动品质
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人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从人才培养、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校园文化5个方面全方位融入劳动教育,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观,让学生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劳动服务中接受教育,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
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劳动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劳动育人的元素,并将劳动素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指标之一。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作为核心素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紧跟时代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提出“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培育积极劳动态度、培养优良劳动品德”的劳动素质要求,建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育人目标,在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学习活动中全程育人,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劳动+”多元课程体系。围绕旅游类专业实践,依托综合实训平台,开设劳动技术课,形成“通用技术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劳动技术课程+职业素养”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在旅游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生活劳动教育课、专业探究劳动教育课、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课、社会生产劳动教育课。
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家校企共同参与。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劳动标准、劳动流程、检查考核等相关制度,建立家庭、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立体人才培养考核方案。完善家校协同配合机制,将学生在家庭、学校的劳动情况纳入生活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企业、社区、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主体发挥协同作用,对学生的专业探究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社会生产劳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劳动教育融入实验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实训教学是劳动教育主阵地,学校以培养工匠型劳动者为目标,以“7S”管理为抓手,以“双百分”考核为评价,全面抓好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工匠型劳动者。强调通过持之以恒的劳动,实现外部技能向内部精神转变,进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如旅游接待礼仪中的微笑服务,通过长时间的外部专项训练,实现从外化于行到内化于心的转变。
在实验实训过程中采用“7S”管理模式,培育认真、精细、踏实的劳动品质。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7S”理念纳入教学全过程,高标准,严要求,与未来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在实验实训评价中实施“双百分”考核,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双百分”考核即技能分和素养分各占一百分,改变单一的技能考核模式,让实验实训考核更加立体、全面。该考核将职业素养融入职业实践,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学校将劳动训练融入社会实践,用专业知识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家庭服务等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
在社团活动中展现劳动之美。推进“一个专业社团+一个素质拓展社团”活动,常规化、专业化的社团活动,从辛苦的劳动开始,组队、活动、形成社团品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认真、奉献的精神,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在志愿服务中展现劳动之美。学校“小红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忘我的奉献精神、以不变的初心热情、以专业的技能优势投身实践,走进社区,服务社会,获评江苏省高校优秀社团称号。
在专业化服务中展现劳动之美。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于家庭中,举办“我为家庭出点力”系列活动,各分院学生以其“术业有专攻”,呈现出专业化的“精彩劳动”,他们有的成了家里的“大厨”,有的成了朋友间的“导游”,有的成了亲戚间的“投资顾问”,很多学生说“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爽”。
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倒逼产业升级,对劳动者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校将劳动精神培育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