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09 10:00 的文章

考古专业出了圈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热爱它?

  考古专业的学生都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报考这个专业?他们都学了些什么?就业方向有哪些?真实的考古与小说、纪录片、盗墓电影中的挖掘有何不同?《工人日报》记者为您逐一解开这些疑问。

  高考676分的湖南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持续引发热议的同时,也让考古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专业出了圈。

  有人想象考古就是拿着铲子挖墓,灰头土脸的工作;有人不假思索地认为这个专业没有“钱”途;还有人拍手叫好:考古需要这样有理想的人才加入……

  考古专业似乎遥远而神秘,难道它真的清冷又无前途?这个充满挑战的事业为何能吸引年轻人投身其中?为何能让一代代人沉醉热爱?带着公众的好奇,《工人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考古专业的老师、学生以及考古从业者,为您逐一解开这些疑问。

  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深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影响。樊锦诗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扎根大漠、守护石窟,几十年如一日,她的纯粹、坚定让包括钟芳蓉在内的很多人感动。

  像钟芳蓉一样,很多主动选择考古专业的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情结。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副教授于春1995年主动报考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的原因是,喜欢历史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就带着她去过一些墓葬遗址、山洞,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她也喜欢地学类的知识,上高中时以为考古与地质地理差不多。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张瑞高中时读过一篇关于南海的纪实文学,讲的是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等人在中国南海偷偷打捞出一艘沉船中的大批清朝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和金锭等物,并于次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然而,中国派去参加拍卖会的两位专家没有拍回任何东西。这一偶然事件刺激了中国考古界,张瑞自此便立志将来要从事水下考古。1999年高考的他选择报考了西北大学考古专业。

  也并非所有学生都是主动选择考古专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何雨蔚坦言,她报考时想的是选一个好学校的强势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北大学考古学进入A+学科序列。于是她第一志愿报考了考古学,第二志愿报考了现在所学专业。“在入学前,我对考古的认知几乎为零。”她说。

  因为学科的“小众化”,考古科普也尚未大规模开展,导致社会和考生对考古学科相当陌生。“当年我们班10个人,只有我一个是主动报考的,其他都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于春回忆说。张瑞也表示,他们班当年20多个学生中,只有几个人是主动报考的。

  考古是用实物发现和构建人类的点滴历程

  “钟芳蓉现在可能还不知道真正的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工作是什么。”于春直言,希望她能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真正辨识自己是否适合和喜欢考古工作,一如既往地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据悉,考古专业的课程体系,除了大学本科的通识课和专业课程外,每个大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特色,还开设有西南地区考古、西北地区考古、青藏高原考古等区域性的考古教学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深化运用,近年来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冶金考古等文理交叉的课程也逐步普及。

  “考古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教学。”于春介绍,西北大学从大一开始每个学期末都设有实践周,让学生观摩博物馆、考古工地。到大三会有半个学期进行田野考古实习教学,学习最基础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方法与技术。

  近些年,有关考古的纪录片比较引人关注,而盗墓也是个大IP,小说畅销、电影热卖。一些人将考古和盗墓混为一谈。

  “考古纪录片记录的一般是重大发现,不是所有考古工作者都能碰到的。”于春表示,跟其他行业一样,大部分考古人都在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的发掘工作和资料整理工作,如果发现了新材料,提出了新问题,可以开展一些有意思的研究。

  “盗墓是一种违法行为,目的是追逐财富。而考古是用实物发现和构建人类的点滴历程,那些不起眼的人骨、木柱痕迹也是考古学家重视的遗迹遗物。”经过一年的学习,尤其是读完《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之后,何雨蔚渐渐喜欢上了考古,并且有了自己的见解。

  考古的未来因年轻人的加入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