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07 13:44 的文章

“赣”劲十足,江西按下创新发展“快行键”

  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红土地建立,星星之火燎原,红旗从此屹立东方。

  2017年,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中国共产党迎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个胜利。

  2020年4月,江西25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退出,革命老区总体摆脱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

  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台阶迈上新的台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为什么能?

  近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报道组深入江西采访,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在城市乡村、田间地头、产业基地、智能工厂里的一线见闻,翻阅绿色发展奔小康的“江西答卷”,探寻实干拼搏闯新路的“红色动力”,见证面向未来勇争先的“赣鄱崛起”。

“赣”劲十足,江西按下创新发展“快行键”

  “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江西报道组在井冈山。王普摄

  绿色发展脱贫攻坚奔小康

  “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江西时强调。

  江西是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63.1%,在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自然资源净资产价值最高。绿色生态成为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但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每一片绿色都来之不易。

“赣”劲十足,江西按下创新发展“快行键”

  赣州市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党童摄

  来到赣州市兴国县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站在山冈上眺望,青山如黛,绿意盎然。

  “原来山上没有一棵树。”83岁的周昌涵是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他在山坡上回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而被称为“江南沙漠”,村里乡亲的生活十分困苦。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如今这里已是山清水秀、万木葱茏,成了名副其实的“江南绿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周昌涵高兴地说,“环境变好了,树长起来了,水多了,旱地变成水田,一季变两季。生产发展了,百姓生活变化非常大。”

  塘背村的巨变,正是江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修复生态,“沙漠”变“绿洲”,不仅改善了环境,美化了家园,更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赣”劲十足,江西按下创新发展“快行键”

  江西省于都县段屋乡胜利油茶种植基地。王普摄

  “以前山上是光秃秃的,现在变成绿油油的茶园,我们高兴啊。”于都县段屋乡胜利村村民伍小平开心地告诉记者,2013年这片油茶基地建成后,她就在基地打工,每个月能挣到2000多元,她家2016年实现了脱贫。“现在就盼着儿子早点结婚,抱上孙子。期待未来生活更好!”伍小平美美的笑容,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盛夏时节,大片的油茶树迎风摇摆,长势喜人,一个个青色果实已挂满枝头。

  “胜利油茶种植基地将近5万亩的规模,对邻近五个乡镇的脱贫攻坚助力很大。”段屋乡乡长谢慧介绍,过去这里是荒山,没经济效益。现在种植油茶,村民们少的一年能挣几千块,多的能挣几万块,山真正“淌金流银”了。油茶树成了当地老表的“脱贫树”,更是“致富树”。段屋乡三个贫困村,都在2019年实现脱贫退出。

  “赣南茶油,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于都县油茶生产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光红告诉记者,油茶是很好的扶贫产业,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产业。全县受益的贫困户超过2300多户。

  小小油茶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让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更解决了增收的难题,稳固脱贫不返贫。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井冈山市市长焦学军深有体会。井冈山市依托资源禀赋,壮大茶竹果富民产业,帮助建立稳定增收渠道,实现乡乡有发展主业、村村有特色产区、户户有增收项目,率先在全国实现整体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