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07 13:39 的文章

观察:经历疫情的体育健身行业如何更快恢复生机与活力?

  央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体育健身行业有点特别,它和健康息息相关,本来在疫情面前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其似乎更应该受到重视;但是,人员密集、极度依赖现金流又是它的固有特点,这在疫情之下,从经营的角度来看,恰恰又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软肋”。

  虽然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多地健身房、室内外体育场地从3月中旬以后已经开始逐渐复工。但有调查显示,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个别地方的健身行业好像还没缓过来。8月6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和央视体育频道联合推出的节目《决胜时刻》,关注经历疫情的体育健身行业如何让自己强起来?

  疫情迟迟没有完全过去,健身行业依旧在煎熬,营业没有人流,资金缺少流水,导致生存越来越难。通化市胜利路360健身连锁俱乐部在疫情期间始终关停,一直到4月份才终于重新开门;然而,持续3个月的被迫歇业,教练及员工先后离职,团队几乎解散。360健身连锁俱乐部总经理王宏伟介绍:“正常来我们家锻炼的人数每天在300人到350人,这段时间大概在170人到200人,这算好的,前一段时间更少。”

  健身行业不同于餐馆、超市,支撑健身房资金链的关键在于开卡量。尽管推出大量优惠,但该健身房的新客户开卡量只有去年同期的40%。王宏伟表示:“过完年,三月份属于所有健身行业的爆发期,很多俱乐部会在三月份到四月份之间有现金流,进而支持下半年的运转,比如房屋租金等;但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没有这部分现金流,导致资金链完全断裂。”

  在将近4个月的“颗粒无收”、营业后门庭冷落的境况下,健身行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负重前行,规模越大,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但更大的成本还在于房租。王宏伟说:“从疫情发生到现在,整个俱乐部处于负债的情况之下,赔大概40万元左右的营业额。”

  各地所遭受的疫情程度是不同的,低风险地区可能3月中下旬就已经陆续开店了。而比如北京,6月份始于新发地的疫情让北京的健身场所在当时刚刚开放不久又被迅速叫停,直到7月底才有条件放开。停了这么久,这个影响是不是更大?北京猫莹莹体育创始人、健身培训导师赵立萤表示,以健身教练为例,疫情给北京体育健身行业从业者带来的人均损失达到数万元。她说:“从北京来看,其实影响还是蛮大的。一些中型、大型的连锁健身房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停止运营的状态,所以对整体行业的影响非常大。往年同期,教练员的收入基本会在2万元左右,但目前,教练在线下一对一授课的收入基本上没有了。大家应对的办法,第一,及时止损;第二,培养教练,使其变成线上的指导教练。”

  可以看到,健身行业经营者们面临的主要压力是房租、疫情后不确定业务能否开展以及人员工资等运营成本。4月以后,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疫情逐渐消退,越来越多的健身房开始复工,整个健身行业的链条也开始慢慢重新转动起来。加之各个地方推出的房租和税费减免政策,有些地方健身行业也逐渐恢复了“元气”。

  7月30日下午,成都市武侯区天仁路附近的奇迹连锁健身房里人气高涨。健身房会籍主管周旭鹏说:“之前做了一次促销活动,现在基本上已经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的状况。”

  据成都休闲健身行业协会王远江会长介绍:“3月份很困难,大家心里都没底,4月复工50%,6月超过80%,7月到了90%左右的流量。房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相应的房租减免和社保减免对我们的复苏发挥了很大作用。”

  房租的减免给成都健身行业的复苏打了一剂“强心针”,大量税收的减免也给人员密集的健身行业卸下了重重的包袱。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税务局政策法规处一级主任科员尹崇达介绍:“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中小企业,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房租减免、税收减免,这是成都健身行业能迅速恢复的关键。其实,可以利用的政策不光是减税。浙江绍兴对包括当地健身行业在内的体育服务企业提供300万元左右的帮扶金;山东青岛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发放消费券,鼓励和引导人们走进健身房……对体育健身行业来讲,这些都是来自政府、社会等外部的扶持力量。面对疫情的考验,健身企业自己又能做哪些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