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贷款多了 企业近忧少了
记者了解到,监管层已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力度,提升融资期限匹配度,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年审制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白名单”管理机制,创新中期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影响下,如何提高制造业贷款精准性、直达性,已成为金融支持制造业纾困、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增速创2011年2月份以来新高。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高达40.9%,延续了过去几年高速增长态势,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制造业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其产业链长,细分行业多,涉及千家万户中小微企业,对于‘六稳’‘六保’意义重大。”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刘金说。
未来,如何保证制造业信贷投放更加精准?如何缓解制造业企业经常性贷款周转问题?如何增强金融对制造业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为此,记者采访了监管部门及多家银行负责人。
制造业贷款高速增长
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王金洋工业园区,浙江福莱克铸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国平颇为欣喜。“通过这招,公司订单量提升了20%,利润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
他口中的“这招”,是指转型自救。作为一家主营防爆电机和机械铸件的小微企业,面对疫情冲击,公司果断放弃了以产品粗加工为主的生产模式,引进新型数控机床,尝试依托产品精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转型自救的路上充满不易,资金难题便是“拦路虎”之一。黄国平告诉记者,自己尝试向银行申请贷款,没想到两天时间不到,中国农业银行浙江丽水景宁支行的88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就已发放到账,年化利率仅为4.6%。“钱一下来,底气就足了,新订单已经接到了第四季度。”黄国平说。
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保持高速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截至6月末,中国工商银行投向制造业的各项贷款余额达1.85万亿元,居商业银行首位;较年初增长2233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增幅达1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其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等国家区域发展重点战略地区,工行的制造业贷款比年初增加了1600亿元,超过全部制造业新增贷款比重的70%。
截至今年6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已发放制造业贷款2777亿元,同比增长45%,贷款余额8648亿元。“我们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委协调配合,设立了2500亿元制造业专项贷款,制定了500亿元制造业纾困流动资金贷款发放计划,希望为产业链骨干企业、供应链重点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金融支持。”国开行相关负责人说。
“制造业贷款之所以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近几年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说。此外,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对制造业贷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银行认识到,金融业和制造业共生共荣,自身长远发展离不开对制造业的支持。”
技术改造获重点关注
传统制造业优质技术改造项目、产业紧密型制造业并购贷款业务正成为信贷投放重点。
在广东,明阳新能源公司已获得国开行广东省分行11亿元授信,目前已发放贷款2.5亿元,这些资金将用于该公司两个重点项目——风机装备整机制造、叶片制造。
针对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环保升级等领域的贷款需求,工行已于近期推出创新性专项项目贷款品种——制造业技术提升支持贷款。
“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仍然是工业经济主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系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必须高度重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
“我们要求,大中型银行将传统制造业优质技术改造项目作为贷款投放的重点板块。”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加强专业团队及专业能力建设、优化信贷机制等措施,提升信贷审批效率,激发企业技术改造信心与动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
据了解,浙江银保监局已联合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经信厅研究出台了《关于印发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聚焦制造业技术改造贷款、产业紧密型并购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中型企业贷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