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04 18:30 的文章

北斗导航系统激活 国内导航产业将迎来市场

“十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9年达到3450亿元,2020年有望超过4000亿元。”8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就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等情况举行的发布会现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介绍道。

在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于7月31日正式开通。在“北斗星”的指引下,国内导航产业将迎来一片广阔的市场。

北京商报

系统升级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共30颗卫星组成,服务范围覆盖全球。相比于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在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上都实现了升级。

冉承其介绍,北斗三号具备导航定位和通信数传两大功能,可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服务可用性优于99%,亚太地区性能更优。

“实测的导航定位精度都是2-3米,比我们公布的指标精度更好。”冉承其说。

此外,短报文通信服务进行了升级拓展,区域通信能力达到每次14000比特(1000汉字),既能传输文字,还可传输语音和图片,并支持每次560比特(40个汉字)的全球通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攻克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冉承其在会上表示。

北斗三号工程卫星系统总师林宝军介绍,北斗三号系统不拘泥于当下能够实现的指标,而是通过系统的持续创新把长板和短板结合,持续地改进硬件系统的先进性,通过在轨赋能来解决卫星发射上天后产品性能的持续改善。

北京商报

产业链完善

赖于导航系统的技术升级,集芯片、模块、板卡、终端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也日趋完善。

冉承其介绍,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行业,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建设。

“十年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9年达到3450亿元,2020年有望超过4000亿元。”他说。

中国IDC圈市场顾问郁向飞表示,卫星导航能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交通、农业、智慧城市、航天、航海等提供保障。“北斗导航在中国的渔船、航天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说已经非常成熟了。”他说。

依托于北斗三号系统的强大功能,卫星导航的应用场景也更加丰富和高效。

“我们靠天上的卫星系统,地面建了一张高精度增强网,中国境内接近3000个地面站,最高精度能够实时处理到厘米级,事后处理可以到毫米级的高精度。”冉承其表示,北斗导航在近期防汛救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形变监测、泥石流这种变化,就是在毫米级的运动上,如果靠这套系统加上相应的辅助设备,就可以实时地形变监测,包括铁路、边坡有泥石流的地方,可以提前预警、转移人员,为抢救赢得时间。”

据统计,作为北斗定位系统民用示范平台之一,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目前入网车辆已超过650万辆,占全国重载货车的96%以上。

“下游延伸应用空间很大。”中海达董事长廖定海答复北京商报记者时表示,中海达目前的产业布局加大了对下游应用的拓展力度,“收购了一些做地理信息、智慧城市等方向的企业,也在布局做一些未来智能化、智能应用的方向,比如自动驾驶等方面。”

他表示,应用方向的拓展一方面是把卫星导航、精准位置服务更加往大众应用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是往大的方面走,为企业和国家领域做解决方案和服务。

与此同时,卫星导航的出海服务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冉承其介绍,目前,北斗相关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基于北斗的国土测绘、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成功应用。

逐步形成市场生态

卫星导航产业的前景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必须承认的是,目前来说,在四大导航系统中,最为人所知的GPS在市场占有率和成熟度方面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