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03 13:43 的文章

中国制造业持续改善 消费品和新动能行业增长较快

“新订单指数低于生产指数2.3个百分点,需求恢复情况明显弱于供给,市场需求整体仍相对不足;而且月内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仍高于53%,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7月制造业PMI再度反弹,各分项指标几乎全线飘红。

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1%,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站在荣枯线上。受访专家认为,供需两端的持续回暖、进出口的进一步复苏、原材料价格的上行共同支撑了7月制造业PMI的回升。

7月的生产指数升至54.0%的近期高点,新订单指数也升至51.7%;而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8.4%和49.1%,高于上月5.8和2.1个百分点,纷纷创下近期高点。

需要注意的是,需求恢复情况明显弱于供给,市场需求整体仍相对不足;而且月内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仍高于53%,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尽管外贸略有改善,但在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外部环境成为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国正致力于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近期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提升,这提振了上游原材料购进价格,不过下游企业的出厂价格则进一步出现了回落,“一升一降”之间,原材料购进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未来需要高度关注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中下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景气度的问题。

订单不足依旧普遍

“走势和我们之前的判断差不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7月制造业PMI再度回升是由供需两端持续回暖、进出口进一步复苏、原材料价格上行共同支撑的。

他表示,自3月份以来,生产指数一直保持着高速扩张,这一方面是因为复工复产仍在持续之中,此前疫情带来的生产停摆使得不少企业存在“赶进度”的需求;另一方面,近期市场需求出现了边际回暖,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也有所改善。

7月生产指数略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使得这一数字达到了54.0%的近期高点。生产的回暖推动了企业的“补库存”行为,也拉动了与此相关的采购量、就业等指标的好转:当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9%,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采购量指数由上月的51.8%抬升至52.4%,从业人员指数也由上月的49.1%升至49.3%。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从行业情况看,除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以外,其他20个行业的生产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其中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制造业疫情以来首次升至临界点以上。

需求方面,7月新订单指数为51.7%,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个月回升。其中,造纸印刷、电气机械器材、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在临界点以上连续上升,说明行业复苏动能不断增强。

不过,陈中涛指出,新订单指数低于生产指数2.3个百分点,需求恢复情况明显弱于供给,市场需求整体仍相对不足;而且月内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仍高于53%,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他看来,需求端的持续复苏是中国经济景气度保持扩张的关键,“二季度以来的经济回暖主要是由生产端来拉动的,各地在复工复产上出台了很多措施,不论市场需求和订单情况如何,生产不能停,产能都要提上来;但随着工业领域复工复产趋近饱和,进入三季度,生产端边际改善的空间已经很小,经济的进一步向好必须从生产端主导转向消费端主导,而需求不足将成为未来经济景气度持续改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他表示,不同于生产端,需求端的回暖往往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近期国内外需求虽出现了边际好转,但近日新疆、辽宁等地的疫情有所反复,秋冬季的疫情更是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内循环主体格局酝酿中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渐放松隔离封锁措施、恢复经济活动,以及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制造业的进出口正在出现明显回暖。

7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4%,较上月上升5.8个百分点,为疫情发生以来的最高水平,且连续3个月上升。当月进口指数为49.1%,较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创下年内新高。

最新的外贸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6月当月,中国进出口更是年内首次双双实现正增长。当月,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5.1%,其中,出口增长4.3%,自4月份起连续三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进口在4月、5月份两位数降幅后也于6月份转负为正,增长6.2%。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PMI上升到近一年半的高点,促进了外需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