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01 08:41 的文章

大家闺秀的沈力与“结结巴巴”的阮次山,为什

沈力和阮次山值得纪念,是他们曾经在用同一种内敛的专业主义激情,让电视新闻、电视评论在各自的解释性框架下,扎扎实实,四梁八柱。

文|姜东瀛

我可能是八五后中年人士里,从电视上认识沈力奶奶最早的90年代儿童之一。

当中央电视台还只有四个频道的时候,除了东南亚国际大专辩论会的直播,我和妈妈没少看电视晚会里的朗诵节目。本来喜欢杨澜和倪萍的妈妈,却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记住了一众中老年朗诵者们,谁是沈力,谁是陈铎,谁是肖雄,谁是在周总理那儿挂了号的新中国二十大电影明星,我听名看脸儿,记了个大概齐。

对沈力奶奶印象最准,名字好记,面相好记。还有,就是她经常拿个大“夹子”上晚会,卷钩的斑斑银发,精神还矍铄。

“人民播音员”这份职业的诞生,是因为延安新华广播的频率。这一感性技术工种的先天基因里,纯洁的包含着社会主义国家对新闻事业、宣传机器的标准化认知和人格化追求。

中国特色的舆论环境下,做一个“非自由”新闻人、做一个“非市场化”新闻人,是新闻体制和个人就业的双向选择,从来不是权力组织与机构制度,或者说白了,不是雇主可以强迫的社会角色。

每个喜欢运用声音艺术去说话的人,都充满着旺盛的“能动性”。如果,他们愿意毫无违和的带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热爱机械性的“主观表达”和“规定输出”,恰恰单纯表明,这就是一份服从其内心召唤的理想工作:虽然发挥不出创造性,但是却具有建设性、秩序性的成就感。

沈力担任中国首档电视专题栏目《为您服务》主持人

更何况,将这份工作注入一个自然人的气质与风格,依然可以利用发声的情感传达,展现出技巧与美,从而,让自己的形象符号被时代放大、被后代记住。

这是国有电视台播音员的存在价值和终级意义。

当沈力奶奶从文工团转业,改行到播音员的时候,她是愿意将自己的新闻理想和政治信仰,达成一种相互转化的。

沈力主持《夕阳红》期间

然后,她专注于这份工作,这份工作也回馈了她更大的自信与成就感。

“喉舌”和“国脸”的辨识,当然充满了庄严,但一点都不窒息。沈力奶奶喜欢参加少年儿童的公益活动,自带“外婆感”,“祖母感”:形象近邻亲民,举止和蔼得当。

有幸见过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丁玲的女儿,中国芭蕾艺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蒋祖慧奶奶,她和沈力奶奶年龄相仿、气质高度相似,温声细语、朴实无华又高贵典雅下,挡不住舞蹈文化、舞台表演曾带给她们的教养熏陶和性格塑造。

沈力奶奶的标准同代人中,我们通过一些节目渠道、文化渠道,也能够了解到健谈的王蒙先生、幽默的李敖大师。他们的修养、情调、开明和包容,充满了不同的慈爱感觉。

1930后的这几位,在各自专业领域,属于同一时代的杰出人才与行业标签,他们当然在不正常的岁月中吃了很多苦,历经了许多坎坷,但踏实与厚重,却一等一。别的不说,没有正襟危坐,没有倚老卖老,没有沽名钓誉,没有为老不尊就已经不易,若要返璞归真,放弃前辈偶像的虚荣和包袱,则更加难能可贵。在这一点上,有的泰山北斗,载满功勋,荣耀殿堂,却没做到晚节的全身而退。

非常遗憾,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的代表人物赵忠祥、沈力,时隔半年,前后陨落在2020。

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沈力、赵忠祥

而在这之间,凤凰卫视第一代首席时事评论员,知名新闻人阮次山先生也驾鹤西去。因为家属处理后事的低调,阮先生在台中5月17号离世的消息,于沈力老师的丧讯同日晚间,才由内地媒体曝出。

坊间说阮次山先生,听名字以为越南人,看样子以为日本人,凭说话以为香港人,查祖籍以为海南人,结果人家是美籍华人。也正是阮先生利用了他职业生涯中与美国新闻界的广泛、密切联系,在多个美国主导的新闻外交场合,以资深记者身份多次提问中国领导人,用采访交流的方式,让海外华人、大中华地区在多元平衡的视角下,更客观、公正的重新认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中国发展与进步。

2012高层发展论坛,阮次山在准备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