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5-26 14:34 的文章

委员提案:抓品质创品牌 推动滨州对虾产业高质

委员提案:抓品质创品牌 推动滨州对虾产业高质

在今年滨州市“两会”上,民盟滨州市委提交了《关于抓品质创品牌 推动滨州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我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对虾养殖集散地

民盟滨州市委提出,截止目前,我市对虾养殖面积已达80万亩,年产量10.2万吨,占到全省总产量的50%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产值高达50多亿元。建有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内陆小拱棚、温控池等设施化多茬养殖面积近10万平米,全市工厂化对虾育苗和养殖面积40万平方米。苗种繁育技术领先,年产科海1号、普瑞莫等优质对虾苗种300亿单位,是全省最大的对虾苗种繁育基地;还建有全省最大的对虾苗种淡化标粗基地、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对虾养殖集散地。

我市对虾养殖存在较多突出问题

民盟滨州市委提出,目前我市对虾养殖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品牌”创建意识不强。我市对虾已认证为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但缺乏消费者提得起、全省乃至全国市场叫得响的“滨州对虾”品牌。海淡水南美白对虾一直是鲜活销售,大部分直接销售给收购商或者被本地水产品加工厂直接收购。目前还没有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于注册“品牌”+经过“三品一标”认证的鲜活水产品销售价格影响不大,从产业价值链角度看,水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滞后于养殖业的发展,我市养殖业户处于产业上端,销售的是鲜活初级水产品,品牌建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沿海养殖企业认识不到品牌创建的重要性,缺乏创建自主品牌的主动意识和动力,内陆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低,没有能力创建。

水产养殖业“低、小、散”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产业链不完善。当前,我市对虾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范围有限,沿海养殖企业利用大规模海水池塘进行大水面生态养殖,规模大、产能低;内陆水产养殖主要以养殖户为主体,渔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生产主体较为分散,新的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控措施难以发挥规模效益,渔业生产低、小、散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品牌建设支撑体系不完善。多年来,对虾品牌宣传推介主要以企业为主体,采取产品推介会的形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以鲜活产品出售为主的企业效益不明显,致使企业积极性不高;对于当前网络、电商等互联网推介形式,传统养殖生产来讲企业、养殖户比较陌生。滨州对虾的产业链条也不健全,主要集中在养殖、卖活虾的环节,缺少前后端产业配套,导致产业综合效益不高。以博兴县为例,对虾产业主要集中在养殖环节,养殖前的虾苗育种技术、养殖中的饲料、生态制剂供应及养殖后的检测检疫、冷链物流等环节,主要靠外地企业供应,深加工企业在博兴还是空白。

缺乏组织机构和定价权。长期以来对虾以批发走量、卖活虾为主,不重视品牌建设,导致消费者心中没有品牌虾的价值概念,尤其是没有成立专业机构对高盐度的盐田虾、黄河水虾与普通对虾进行品鉴对比,消费者无从确认滨州对虾的品质,造成盐田虾和普通对虾在市场上拼价格的尴尬局面。

我市没有一个大型的对虾产品交易市场,加之养殖企业和个人也没有建立自己的对虾组织机构,对滨州对虾没有定价权。目前销售渠道主要还是通过中间商来虾池收虾,导致很大一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赚取。尤其是对虾产出旺季由于本市缺乏大型对虾深、精加工企业,不能完全收购,导致对虾收购商肆意压价,降低养殖户收益,打压养殖积极性。

多措并举提升我市对虾产业效益和影响力

民盟滨州市委提出,我市应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对虾产业的效益和影响力。

全力保障水产品质量,提升对虾供给能力。积极与省海洋和渔业标准化委员会对接,重点针对对虾等优势主导品种,有计划、有步骤地制订从池塘、车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大力推广工厂化、标准化池塘等现代养殖模式,3-5年时间实现标准化、工厂化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90%以上,尤其是着力解决冬春鲜活对虾缺口,确保一年四季都有鲜活对虾供应。

加大“三品一标”的开发及认证工作力度,到2020年,认定“三品一标”认定产地面积60万亩,占对虾养殖总面积的75%以上。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无棣、沾化、博兴和北海经济开发区开展对虾质量安全追溯试点,逐步建立市、县、企业三级水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