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01 05:08 的文章

疫情当下如何调节心理?专家为四类人群支招

“疫情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此刻,大多数人可能正在经历着担心、害怕、恐慌、难过、无助、委屈、内疚、愤怒等消极的情绪。尤其是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感染患者、疫区民众,还包括社会大众。”疫情期间,人们的心理危机究竟有哪些?本期青少年心理干预志愿服务队队长、辽宁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祥云,曾经在今年2月份为大连500余名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家属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服务队,他针对当下四类人群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人群1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以及感染患者

建议:和医护人员及时沟通

曾祥云说,此类人群,在核酸检测为阳性后,出现的心理危机往往是极度恐慌、担忧、绝望,心理的变化同时也刺激着生理上出现了失眠、拒绝合理休息、忽视自己的健康等症状。

这种症状的解决方法,患者应当和医护人员及时沟通,将身体症状随时报告给医护人员。而患者一点点的向好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危机的转变。举例说,今年2月份,我市一例确认新冠肺炎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和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危机干预下,随着症状逐渐减轻,慢慢地,其心理危机在逐渐减弱,其内心的恐慌、担忧、无助也在逐渐消失,其饮食、睡眠慢慢恢复到其以往状态,这对其康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人群2

一线工作人员

建议:最大程度地缓解身体疲劳

此类人群,多为政府工作人员、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这部分人群,主要的心理危机是恐慌、耗竭、愤怒。

曾祥云说,恐慌是因为大家害怕自己疫情一线有被感染的可能性;耗竭是因为身体生理上的疲劳,进而产生心理上的焦虑;而愤怒是因为工作环境紧张、工作强度增大而导致和群众之间有相互不理解的状况,出现发牢骚、发怨气、易怒的心理状况。

解决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的恐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个人防护和消杀一定要按照要求去做,这个时候对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的心理危机干预,应当结合以往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及志愿者们的范例,消除大家的恐慌心理。

解决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耗竭心理,最佳的解决办法是每餐进食必要的食物和水补充体能,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让身体疲劳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减轻因为身体疲劳而导致的心理焦虑。

解决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的愤怒心理,最佳的解决办法是和群众相互理解,打消自己的愤怒心理。

人群3

疫区民众

建议:保证民众基本生活需求

此类人群,指的是目前已经被封闭地区的群众,这部分人群的主要心理危机为恐惧、焦虑、担忧、压抑。

恐慌和担忧是因为自身处于封闭地区,日常的活动和以往有大不同,行动受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压抑和焦虑随之而来,严重者甚至出现烦躁不安、想逃离封闭地区的心理。

解决此类人群的心理危机,良好的方法是即便该地区封闭,也要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并加强疫情防控消杀等工作。比如说目前大连湾街道已经实施配送保障民众生活的基本物资,并对街道内采取疫情防控消杀消毒,减轻和缓解民众的恐慌和担忧,让民众感受到即便自身处于被封闭地区,但是仍然衣食无忧。其次,心理危机干预的要点是做好防疫宣传工作。

人群4

社会大众

建议:及时传播官方发布的信息

此类人群,指的是未被封闭地区的群众,这部分人群的主要心理危机为恐慌,并且可能会根据疫情的发展制造谣言、传播谣言、相信谣言。

解决此类人群的心理危机,有效的方法是倾听、安慰、安抚,并且及时传播官方发布的有关疫情的消息,进而消除大家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