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提质增效
日前,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总体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具体工作举措,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促进民族传统奶制品提档升级、产业健康发展。
【现状】
加工水平整体不高
“民族传统奶制品是以传统原料、传统工艺、传统生产加工方式加工制作的奶食品。”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彭万臻介绍说。
奶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味道醇香、营养丰富,蒙古语中称之为“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目前,我区已经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民族传统奶制品有7个品种:奶豆腐、奶皮子、策格、楚拉、毕希拉格、酸酪蛋和嚼克。
目前全区有16家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746户注册登记的加工坊,年产值6.07亿元。受传统工艺、传统生产加工方式等条件制约,当前我区牧区存在民族奶食品加工奶源不足,加工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公用品牌不亮等一系列问题。
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是以开展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经营试点示范创建为引领,坚持民族传统,遵循市场规律,推进标准化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和加工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强的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坊,引导具备条件的加工坊升级注册为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医用价值、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品牌,助力牧民增收、实现奶业振兴。
专项行动分3年推进。2020年为试点推动阶段,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完成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设计、任务部署、责任落实、试点启动等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全面铺开。2021年为深入实施阶段,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全面落实各项举措,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2022年为全面提升阶段,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对此前采取的措施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提高,实现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共有9项具体工作,涉及11个相关部门以及各盟市、旗县政府。总的思路是,以打造试点示范为切入点,从行政许可入手,按照原料把关、生产加工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产品销售、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产品质量追溯等环节,进行全链接、闭环式监管,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调研】
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内蒙古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调研了解到,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例如锡林郭勒盟安格尔奶食店年销售额100多万元;“唐思格”手工坊“海日罕”品牌影响力已向区外扩展;多地开展食品检验技术人员培训、鼓励商户入驻民族奶食品加工园区开通电商模式等,发展态势较好。
此外,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在6月13日签订了《民族传统奶制品培训研发项目合作协议书》,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传统奶制品培训研发基地设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依托学院师资、科技人才等方面优势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创新技术、提升价值“赋能”。6月28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首批160个试点示范名单,实施点对点服务,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也开展主动上门服务,帮助手工坊申请商标注册、物品编码会员、条形码等,有效改变当前多数传统奶制品无包装、裸卖、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的尴尬局面。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将全力推进试点示范创建,提升检验能力,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营销推广,在产业政策、先进典型和创业事例、品牌建设、监管服务等方面深化宣传报道;引进第三方营销策划专业团队,开展包括诸如网红直播带货等多种营销手段,扩大影响力和销售面;引导旅游景区(点)自建或引进蒙古族传统奶制品生产展示、演示区域,让游客体验蒙古族饮食文化;开展民族传统奶食品工艺大赛,挖掘推出一批传承人,提升民族传统奶制品文化品位,打造“民族传统奶制品”公用品牌。
【目标】
九大举措推进
今年以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市场监管工作,把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作为全系统的重点工作,以专项行动主抓主推,采取九大举措协调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
一是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优化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加工许可、登记服务,简化流程,缩短时限,实施“一网通办”,提高审批效率。针对民族传统奶制品的加工工艺、设施设备、管理基础等特点,修订完善《生乳制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坊登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