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照明第一步:让汽车会“说话”
“梦幻”照明第一步:让汽车会“说话”
7月24日,红旗H9轿车于2020成都国际车展上正式亮相。其引起广泛关注的看点之一是国内首款采用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尾灯的量产车。
此前,6月29日,中期改款的奥迪Q5汽车也正式发布。在这款车型上,一向有“汽车界的灯厂”之称的奥迪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了数字化OLED尾灯技术。
实际上,自1987年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发明OLED伊始,OLED就开始在两个应用方向上发力,被视为“梦幻”般的显示和照明技术。然而,截至目前,与在显示领域以智能手机为切入点全面获胜的“战绩”相比,OLED在照明领域一直进展不大。此次,在汽车尾灯上的接连突破,是否意味着OLED照明也将迎来自己的爆发期?
撬动照明市场的基点
走进位于河北固安产业新城的翌光OLED照明展示中心,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于2011年撰写的一幅题词格外引人注目:“中国有机半导体照明很有发展前景,希望全国优势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攻关,走在世界前面。”
翌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永岚告诉《中国科学报》,作为红旗H9尾灯OLED光源屏体供应商,该公司技术最早可追溯至1996年清华大学的OLED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白光OLED技术研发,到2013年研究红光OLED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再到最近与红旗H9的突破性合作,对于有机半导体照明的信心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不过,她坦承,因为OLED光源的价格居高不下,所以在照明市场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而“汽车尾灯很可能是OLED撬动照明市场的基点”。
从20 世纪30 年代末到现在,全球照明市场历经了荧光灯、节能灯、LED(发光二极管)灯不断演进迭代的过程,而OLED则是当之无愧的后起之秀。
“作为光源,OLED有诸多优点,如质量轻、厚度薄、体积小、发热低、光色柔和无眩光、材质柔软可任意弯曲等。”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廖良生告诉《中国科学报》,“不过,作为一种尚在发展早期的技术,现在OLED照明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性价比的问题”。
如果将照明市场分为通用照明和特殊照明两类的话,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目前OLED照明本身的技术成熟度使得它在特殊照明市场更容易寻求突破。“汽车尾灯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廖良生说。
购买一盏LED台灯只需要花几十、数百元,而一盏OLED台灯,由于目前昂贵的制造设备成本和发光材料成本,最终售价达上千元。虽然OLED台灯具有健康护眼、无蓝光损伤等优点,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种价格一般很难接受。
与之相比,胡永岚告诉记者,“汽车整车价值一般都在十万元以上,而车灯作为重要的功能和设计风格体现部件,是消费者选购汽车的重要参考点之一。在带来更高体验价值的前提下,对光源部件可以承载较高的成本,与当下的OLED投资性价比更加匹配。这是OLED照明目前在车载市场‘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
据市场调研机构Global Market Insights预测,未来汽车车灯市场规模的增长将高于汽车销量的增长,有望保持5%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4年,全球汽车车灯市场有望达到426亿美元,约合2982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汽车尾灯是引爆OLED照明市场的一个比较好的契机。” 廖良生说,就好像智能手机在显示领域是OLED的“杀手级”应用一样。
照明与显示融合
曾几何时,飞利浦、欧司朗、LGD等公司都在角逐OLED通用照明市场,期望能从这一方向突破。而今,飞利浦产线的接盘方OLEDWorks和欧司朗、LGD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了汽车尾灯这一领域。
在胡永岚看来,之所以如此,和OLED本身独特的技术特征密切相关。首先,OLED可图案化、可弯曲,匹配整车造型设计时可增加汽车的外观时尚度,形成独特的设计语言。其次,OLED还可以数字化,从人机交互的角度,可传达更多的信息,形成人机良好互动,增加汽车驾驶、道路行人的安全性。
廖良生也认为,“OLED技术应用到汽车尾灯上,可以首度将‘照明’和‘显示’概念融合在一起。”他举例说,如果碰到一位不太礼貌的司机,你可以用尾灯显示一个“不高兴”的脸型,而如果后车很有礼貌,你则可以用尾灯组合成“笑脸”打招呼。总之,未来的汽车尾灯会“说话”。在这方面,设计师有很大的空间。
不过,即便OLED与汽车尾灯如此“般配”,但要想使之符合车厂的要求也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