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逆市转型:“高 精 尖”领航苹果产业高
胶东在线7月26日讯(记者 孙宗顺 摄影 李刚 通讯员 薛云鹏)盛夏时节,在前往烟台苹果核心产区栖霞市、莱州市等地的路上,随处可见漫山的苹果挂满枝头,可以预见苹果收获时的景象。21日至24日,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农业农村局主办,胶东在线网站承办的“2020烟台市首批‘菜篮子’示范基地(企业)暨烟台县域农产品品牌全国媒体‘云’推介”活动圆满完成采访任务,采访团对话烟台苹果龙头企业,透过市场乏力的逆市雾霭,剖析烟台苹果产业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
求变是习惯,贯穿130余年苹果种植历史。
2019年,烟台苹果栽培面积282万亩,产量约568.2万吨;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果品龙头企业48家;产品出口到东盟、日本、欧盟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价值141.48亿元,连续十一年稳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这是拥有130多年栽培历史的烟台苹果,所取得的成绩。
当前,随着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加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下,烟台苹果销售遭遇“冰点”。烟台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苹果剩余库存量约105.18万吨,约占全年总产量的18.5%,约有17.5万吨因疫情影响没有正常销售。
疫情之下,危与机并存,对烟台苹果产业而言,机遇的取得,必先于“危”的脚步。无论从老旧品种到新品种升级,还是从老旧管理模式到新技术示范推广,又或是从经销鲜果到果品深加工等,烟台苹果产业升级的步伐一个接一个。当前,烟台果品企业高端苹果销售稳中有进;在电商领域,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直播带货,烟台苹果经营者敢于尝试,今年以来,全市线上销售36.48万吨,同比增加24%。
一路走一路看,纵观全市苹果产业发展脉络,“高、精、尖”的内在品质,已融入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血液,正凝聚起烟台苹果产业革命的磅礴力量。
高端特色化,口感佳高品质苹果销售稳定。
对于多数普通苹果经营者来说,今年苹果市场堪称艰难。面对艰难的局面该如何突围?在栖霞博士达集团,采访团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走高端化路线。
“你拿一个苹果,闻一闻都有芳香。”烟台博士达集团董事长张朋义介绍说。博士达集团用近十年时间,打造了“BSD”高端苹果,每盒12个苹果,按苹果规格分299元、199元和99元三个价位。“我们今年已经销售鲜果上万吨,库里仅剩一千多吨,正在出货。”张朋义说。
在莱州记者在免套袋苹果中找到了答案,莱州市琅琊岭小龙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景波介绍,经过4年多的摸索,合作社已完全掌握苹果免套袋技术。目前,合作社800亩苹果所产的2500吨免套袋苹果已销售一空。“不套袋苹果光照时间长,更易积累糖分,香气浓郁。我们今年售价最高可达12元每斤,今年均价在3.5元左右。不愁卖,今年又有500亩果树进入盛果期,产量还会增加不少。”王景波说。
免套袋苹果不仅品质得到了市场认可,价格较为可观,而管理成本却大大降低。王景波说:“免套袋技术采用化学疏花、疏果方式,可以节省80%人力,每亩地从买袋、套袋、摘袋、转果、摘叶等方面算下来,可以节省成本大约6000元。”
精细智能化,果园生态循环,全产业链运营。
像博士达集团这样的高品质苹果如何生产,谁来生产,又是如何销售的呢?在博士达一处生态园里,张朋义给出了答案,他说:“我们公司是涉及苗木培育、肥料供应、果品销售、深加工等苹果全产业链的农化集团。我们吸引了栖霞、莱阳的4000多户社员加入合作社,果园两万多亩,我们统一管理标准,指导果农改善品质,统一肥料供应,比如我们会根据果树树龄帮果农合理搭配肥料,配送后还要做好售后服务,成熟后统一收购,帮他们卖个好价钱。”
张朋义特别指出,合作社严格控制采摘时间,通常在每年的10月下旬下树,保障品质。在苹果采收入库后,依托冷库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轻松掌握冷库内温度、湿度等多项数据情况,保证苹果存储在最佳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