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新引力” | 既让安心农村吃苦,也让名利双收“吃香”
原标题:延安“新引力” | 既让安心农村吃苦,也让名利双收“吃香”——追求结构合理,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
乡村的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组织要靠人才来强,乡土人才被称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
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延安市培养技能人才2.4万名,入选全省人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模式。
选派706名科技人才到贫困村挂牌服务,实施科技项目216项,示范推广新技术180项,开发新产品162个。
建成3个“双培双带”示范县,实施产业开发项目752个,发动5000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投身产业一线,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延安市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造就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引进一名人才,兴起一项产业
“一只蜜蜂出生第2天便负责‘打扫卫生’(清理蜂巢),4天开始当‘保姆’(给幼蜂喂食),8天开始当‘保安’(守护蜂巢),10天开始采蜜,直到1个月后自然死亡。”
“有的蜜蜂采蜜后忘记了家门,准备进入别人家时,被门口的‘蜜蜂保安’拦住,怎么也不让进,聪明的蜜蜂会吐出一点蜜‘贿赂’一下保安。进入蜂巢后,它发现不是自己的同伴,又感到吃了亏,便饱饱地偷上一肚子蜜,才肯离开。回到自己的蜂巢,它告诉同伴,之前大家太傻了,辛苦采蜜不如偷蜜来得快,于是成群结队的小蜜蜂互相偷蜜,最终引发‘群殴’,整箱的蜂会致死,这便是‘盗蜂’现象。所以,好的养蜂人也是一名好的‘纪律干部’,要从源头上防止蜜蜂间的‘收受贿赂’。”
“一只蜜蜂冬季休眠期能活6个月,而采蜜季只能活1个月,勤劳的小蜜蜂大多是累死的。”
在黄龙县中蜂产业园的蜜蜂展览馆里,30岁的方冲伟讲起蜜蜂来滔滔不绝,这里每天吸引着众多的中小学生、中老年有养蜂意愿的人来参观学习。
方冲伟家在河南,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蜂学专业,2013年作为“刚性”人才被黄龙引进,3年后被任命为县养蜂站副站长。
“当我实习期走进黄龙的那一刻起,就觉得这里是可以‘托付’自己一生的地方。”方冲伟说,87.5%的林草覆盖率是难得的天然养蜂场,而蜂群对林草的繁茂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蜂产业之于黄龙县,就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典范。”
黄龙也没有让方冲伟失望,这里的蜂产业从2013年的1.5万箱,发展到2019年的93万箱,产值达7000万元,1659户农民参与养蜂,有的蜂农年收入达28万元。
“土法养蜂每次提取蜂蜜都要把蜂箱破坏掉,一年只能取一次蜜,改为活框饲养后,一年可以取4次蜜,收入就翻了4番。”黄龙县水磨湾村民唐民强说,方冲伟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大家对蜜蜂的认知。
之前,蜂农们“好心”地认为,频繁地取蜜会对蜂群造成伤害,方冲伟用蜂巢剖面图一讲解,大家恍然大悟,蜂蜜占满了空间,蜂王就没地方产卵,反而限制了发展。“不讲科学,好心尽办糊涂事。”唐民强说。
“引进一名人才,兴起一项产业。”黄龙县人才中心主任马红说,这在黄龙不是个例。
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的贵州男孩冯万能,2014年被“柔性”引进黄龙县,帮助发展大闸蟹产业,“我的志向不远大,不想留在大上海,只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挖几个池子养蟹。”
1亩蟹池的产值是1.4万元,纯利达1.1万元,收益是种植玉米的近20倍。这对当地的农民来说,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加上县里的产业扶持政策,全县已建成500亩蟹池。
黄龙县崾崄乡白城桥村李喜军搞过餐饮、货运、农机销售,用他的话说,“能捣的鼓擂了一遍”。2015年,看到冯万能推广养蟹,他有想法,也有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