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21 20:52 的文章

产业发展旺 脱贫干劲足

    “师傅,这个地方再批下吧。”7月16日下午,鲁山县熊背乡茶庵村村民梁二国对批墙师傅说。

    “二国叔,装修了就大弄一回,好好把房子装修下,省得以后再费事。”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沈保垒向他建议。

    梁二国曾经是贫困户,近几年在党的扶贫政策帮助下,依靠小额扶贫贷款养蜂、养猪,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清了以前盖房子的欠账。“俺现在养了150箱蜂,还有100多头黑猪,一年能挣十多万元。感谢党的扶贫政策,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梁二国笑着说。

    茶庵村位于熊背乡西南20公里,全村175户753人,辖6个自然村4个村民组,地域面积13.08平方公里,耕地122亩,人均耕地0.16亩,林地19000余亩。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3户656人,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奋战,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148户646人,贫困发生率由86%降至1.3%,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目前仍是鲁山县5个未脱贫村之一。

    沈保垒今年34岁,是熊背乡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他2007年大学毕业后从事过销售、物流等行业,2014年自己创业,在平顶山市区开了一家饭店,生意红火。“2017年下半年,我都准备在市区买房安家了,乡领导打电话邀请我回村当村干部,带领大伙儿脱贫。当时心里很犹豫,村里群众也来找我。后来,老父亲发话了,回来吧,该给村里干点事了。当年底,我回到了茶庵村,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沈保垒说,回村半年后,他又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

    村子咋发展?沈保垒和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发动群众一起想办法、找出路。根据村里人多地少、山林资源丰富的特点,围绕“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目标,该村积极发展蜜蜂、猪羊和香菇、辛夷等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村里邀请有养蜂技术的王东海返乡创业,带领群众养殖蜜蜂、销售蜂蜜脱贫致富。王东海在村里创办了东海养殖场,除自己养蜂外,还无偿传授养蜂技术并回收蜂蜜,带动群众养蜂500多箱,50多户贫困群众靠此脱贫。“村里确定以蜜蜂养殖和蜂蜜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帮助东海养殖场对原有灌装设备及包装进行了提档升级,提高灌装效率和蜂蜜产品市场竞争力,预计全年蜜蜂养殖收益25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张二伟说。

    茶庵村和附近的几个村有很多辛夷树。辛夷花花蕾有散风寒的功效,还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和化工原料。2018年4月份,贫困群众孙保国利用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扶贫贷款,花12000元买了两台烘干机,收购加工新鲜辛夷花蕾,当年挣了2万多元,当年底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这两年,除了冬春时节加工辛夷花蕾外,他平时在附近务工,目前已经走上致富路。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茶庵村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13个香菇种植大棚,实现6户贫困户顺利由椴木种植向袋料种植转型,并可带贫20人。

    茶庵村旅游资源丰富,准备依托附近的红河谷景区发展旅游观光产业。目前,该村有农家院3处,户均年收益4万元。村集体农家院对外出租,年收益2.5万元,带动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每人预计年增收2万元。该村今年还申报新增民宿、农家乐6处,目前正在打造中,建成后出租经营,预计村集体年收益增加4.5万元。

    “只要是真心付出,真心为村里办事,村民就全力拥护你。几个月前,村里准备开辟一条通向山上景区的道路,一动员就来了50多名村民,无偿出工,预计两天的活一天就干完了。”沈保垒感动地说。

    展望茶庵村的前景,沈保垒充满信心。“我们创办了茶庵村集体农业合作社,整合集体、群众资源,培育旅游、蜂蜜支柱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年底一定摘下贫困村的帽子,下一步接着打造茶庵小镇,努力走出一条头雁引领、人才支撑、堡垒示范的乡村振兴之路。”他说。 (本报记者 常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