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特色产业!助力唐山县域经济发展
繁荣特色产业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 李霞
编者按:今年4月起,本报在“深度”版连续推出了“县域特色经济巡礼”系列报道,陆续关注了滦南钢锹、玉田印机、丰润生姜、遵化金银器、迁西板栗和滦州花生等极具县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
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积淀等因素让我市的不同县(市、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种类各异的优势特色产业。而如何握地区实际,坚持产业立县、项目兴县齐抓,将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正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了我市县域特色经济的魅力和各地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品牌化,推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风采及对未来的展望。
今天,我们特邀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李霞教授撰文《繁荣特色产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为我市县域特色经济大发展出谋划策,并以此为系列报道的终篇。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兴则县域强。但是与全国的国民经济不同,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而是应根据自身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结合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发展具有地方鲜明特点的特色产业,方能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唱响县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县域品牌和形象。
就唐山而言,各市县发展特色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从资源优势看,唐山县域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其中北部市县为低山丘陵,是干鲜果品集中产区;中部市县为沃土平原,是粮油及畜产品集中产区;南部市县为滨海平原,是海淡水养殖和水稻集中产区。唐山县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铁、金、石油、天然气等矿藏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唐山县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李大钊故居、长城喜峰口抗战、潘家峪惨案、冀东革命根据地等红色革命文化重要纪念地,清东陵、景忠山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山林、滨海等生态文化资源,为县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源。从区位优势看,唐山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毗邻京津,是华北连接东北的咽喉要道,交通便利,为唐山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区位优势。从政策优势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的实施、“一带一路”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建设,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和机遇。
近年来,唐山县域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形成了奶业、板栗、生姜、生猪、蔬菜、稻米、花生、肉鸡、食用菌、海产品等十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滦南钢锹、玉田印机、玉田节水管材、北部燕山地区健康食品等有一定规模、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特色工业产业集群和滦南大健康、遵化金银器加工与红木家俱、迁西激光再制造、芦汉钢木家具等一批有产业基础、发展潜力较大的高质高端品牌;南部海岛湿地、中部工业文化、北部长城山水“三大旅游板块”竞相发展,形成了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湿地生态旅游、海滨海岛旅游、温泉度假旅游竞相发展的格局。
在看到优势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唐山县域经济总体发展质量不高、综合实力不强仍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我市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有迁安、遵化两个席位,但2019年仅剩迁安一市上榜。全国百强排名第24位、省内排名第一的迁安市,经济规模只有全国百强首位昆山市的1/4。究其原因与县域产业竞争力不强有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19家,全省第8;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05亿元,全省第9;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0.52:1,全省第10,与全省平均水平1.8:1有较大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2.2:1更是相距甚远。二是工业结构不优。县域工业多以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且产品低端、同质化问题突出;与农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紧密度不够,一二三产业间的关联程度还不高。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县域第三产业以餐饮住宿等传统性服务业为主,而科技商贸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支撑和服务工业、农业发展的力度较小。
为此,要促进唐山县域经济发展,需在繁荣特色产业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