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12 15:09 的文章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献计出力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献计出力

——河北省政协十二届十五次常委会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省政协委员 杨景祥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调结构、提效益、促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绿色农业成效显著,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投入力度偏小、粗放经营方式仍然存在、农产品品牌效应相对较低等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扬长补短、精准发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改革路子,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特色农业资源,大力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特色农产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向最适宜的区域集中发展。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业态,逐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二是优化农业投入力度,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明确资金投向。进一步整合各类农业补贴,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向集中经营、生产集约化转变。构建全程覆盖、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四是发展品牌农业,增强产品竞争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建立完善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评价标准,加强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增强产品竞争力。

做精做细做优做强我省食品加工业

省政协常委 刘纪雷

食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标志性产业,是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是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业,对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好“六稳”“六保”任务至关重要。

新形势下食品加工业呈现“大业态”“大市场”“大科技”“大龙头”的发展趋势,我省作为多种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农业大省,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及时抢抓发展机遇,持续用力加快转型升级,加速食品加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建议如下: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速推进葡萄酒、乳制品、果蔬深加工等三大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粮油食品、酒饮料等九大食品产业基地(园区)特色化发展,培育壮大馆陶禽蛋、大名面业等十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二是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加大力度打造粮油精深加工产品、高端特色乳制品等五大系列产品和乳制品、方便面等七个精品全产业链,加速推进食品工业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加快创建和培育食品行业特色小镇步伐,促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有效打通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的各个环节,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四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培育壮大优势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强强联合和行业重组,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加速各类要素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五是强化品牌战略。加大企业自主品牌培育力度,持续推动从农业原材料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汇聚要素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六是强化企业管理和食品安全。加快实施智能化提升改造,大力推动绿色制造、“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广泛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大幅度提升企业设计能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能力和整体创新发展水平。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省政协常委 朱立杰

特色农业核心在“特色”。特色是生命力,是农业发展的持久竞争力。省委、省政府将特色农业作为打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的重要载体,整合资源,强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品牌竞争能力及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带动产业转型效果明显。目前我省国家级特优区达到12个,在全国排名第二;省级特优区达到95个;有26个特色产业县域产值超过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