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12 12:10 的文章

20200712山东新闻

(推动乡村振兴 打造齐鲁样板栏目曲)

济宁曲阜市北元疃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创新村民自治理念,注重激发群众的创造积极性,让各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众人拾柴”的强大力量。山东台记者彭寿熙报道:

在曲阜市东南有一个村庄叫北元疃村,沿着县城往东12公里并不宽的水泥路,拐上好几个弯,才能走进这个有13个姓,人口2000多人的村庄。村庄既不靠铁路,也不靠高速,唯一的资源就是靠着一条河,有3000多亩的农田,是典型的农业村。但一进村,却看到一排排的二层楼房整齐陈列,12条8米宽的南北道路、5条12米以上的东西街将整个村庄划分的井然有序。每家每户都是统一的格调,房前屋后,绿意盎然。村民史德娥:

【我们种的是药材,金银花,一年能收入一千多元。】

而十几年前,北元疃村是有名的脏乱差穷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就想快速改变这种贫困面貌,首先要做的就是规划先行。但穷了这么多年的村庄,怎么改变?村民们提出要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北元疃村村党支部书记张佃壮:

【这些东西就是创新意识,你做的好事,是个逐渐过程。我们的首创,第一我们的户代表,每十五户选出一个代表,就是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老族长,参与到村里的工作以后,我们来制定这个方案怎么走。】

有了规划,有了户代表的参与,500多套整齐一致的二层小楼在原址慢慢盖起来了。新房子有了,但人均1亩地仍然不能走向致富。北元疃村村主任张桂军说,这时候,村里的种田能手就建议开发村头的河滩。

【原来是荒沙滩,草都不长的地方,别说长树了。通过荒滩治理变成了良田,村里发展了600多亩速生林,380亩的果园。由村集体统一发包到户,有能力的多包点地。多数外出打工,不出去打工这里有地种。这样光村里净增土地就达到1000亩。】

不仅如此,围绕村里的养殖、种植等产业,村里也是想尽一些办法扶持村里能人、能手。北元疃村村主任张桂军说,把群众的意愿、想法变成行动,多听听他们的呼声,通过他们的创新带动,共同带领大家走向致富

【对村里,有创新意识的,村里的观点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支持他,包括果园,发展经济,你想发展果园的你就种果园,村里统一考察新的品种,购置苗木。无论从哪方面,只要老百姓愿意创新发展的,村里就去支持。】

如今的北元疃村已经形成林果、食用菌、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引进了水厂、加工厂、生态大棚等项目,村集体收入近200万元。家家户户绿色环绕,条条都是文明街,家家都是文明户,成了令人羡慕的和谐幸福新农村。北元疃村村党支部书记张佃壮说,作为没有地理位置优势、没有资源优势的北元疃村来说,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归根结底就是注重激发群众的创造积极性,形成“众人拾柴”的强大力量。

【尊重他们意见,老百姓需求尽量满足他,合理化建议我们积极采纳,这是关键。平时我们做的工作,平时老百姓他们最大的心声我们容纳在一块,才实施这些工程,都这样做的。】

山东台评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更加注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深化改革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曲阜市北元疃村就是在发展中,更加注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规划先行到污水处理再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畜牧养殖等方面,创造了大量基层创新的成功经验,就像村支部书记张佃壮所说,只要群众提出的创新想法,对个人、对村庄发展有益,就会全力扶持,让群众的首创精神真正的在村里落地、开花、结果。改革需要创造力,人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激发这种创造力,就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生动实践中,只要各级积极主动问计于民,善于运用群众智慧推动工作,就一定能够齐心绘就乡村振兴更加美好的未来。

(改革攻坚在行动栏目曲)

近日,济南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意见》,率先破题“智造济南”建设,将集中攻坚中国算谷与氢谷,2022年有望双双破5000亿元。济南台记者尹衍霞、臧立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