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08 17:39 的文章

神东创业故事:王义,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儿

王义,现任神东煤炭集团环保管理处处长。1991年大学毕业后来到矿区,分配到东煤绿化公司工作。1999年环保管理处筹建时,进入环保管理处至今。2000年底任环保管理科科长,2004年1月份任环保管理处副处长,2011年3月份任环保管理处处长。

图1

1991年,王义从内蒙古林学院(现整合更名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专业毕业。当时听到神府东胜煤田开发的消息,特意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煤田相关资料。“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几个字跃入眼帘时,他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撼到了。“到这我有活干”,这个念头一萌发就繁盛开来。如今已在煤海绽放了三十余年,“从未后悔过”。扎扎实实地诠释了,“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儿”。

工作先从育苗开始

那一年,王义23岁,只身来到了矿区,被分配到华能精煤矿区苗圃,位于距离东胜30多公里的准格尔旗西召乡高家沟社。这是当时矿区生态绿化的唯一用苗基地,有700亩,也是周边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

王义老家是准格尔旗的,有着内蒙汉子典型的爽朗性格,干起工作来也是“一不做二不休”。从1991年到1999年,王义在苗圃干了整整8年,几乎干遍苗圃所有的工种。

700亩的苗圃育苗,当年育了500亩,还有空下的200亩地要种植农作物。虽然是科班出生,但毕竟没下田实操过。他迅速想到了办法,“找老乡帮忙,半夜拿个本本跑去学习,问种什么、怎么种”。

天刚蒙蒙亮,勤劳的老乡就敲他的窗户示意起身种地。于是,那一夏清早又多了一幅王义学耕图。就这样,知道了传统的方式怎么种田,一干就是一春天,肤色也跟着黑了几度。

学会种田后,挑战安管道。700亩地安浇水的管道,一共4000多米的管道,要保障顺利泄水防冻,测量是关键。 回想起来,大概每6米测量一个点,共约700个点。为了不让工人返工,挖沟前测量第一遍,安装前测量第二遍,埋管前测量第三遍,王义扛着水准仪、罗盘仪从开工测到完工,足足半年。

那段时间天太热,王义跟在现场,寸步不离。每天跑来跑去,他脚上的凉鞋前脚掌底子都掉了还不知道。当时绿化公司有位领导看了后,既心疼又欣赏,说道,“我们的小王,大学生和地里的工人分不清。”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义负责的排水管道,一打压与泄水,成了。

在苗圃工作的第二个年头,王义就被评为东煤公司先进工作者,第四个年头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8年间,王义育过苗、施过工、干过秘书。他说,“8年时间总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学深学透,很怀念那段时光。”

专业就是沙漠治理

九十年代的矿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70%的面积是流动沙地,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与治理区,又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人们对生态环境十分担忧。

当时绿化公司全面启动和实施了矿区风沙治理,在开采前,治理流动沙地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主要治理了矿区专用公路和马家塔、补连塔、哈拉沟、巴图塔等4大沙区。

老前辈们治沙的一幕幕王义记忆犹新。专业就是沙漠治理的王义,热情高涨地投入治沙事业中。1994年,治理了后补连风沙区;1995年,治理了考考赖水源地风沙;1994到1996年,治理了乌兰木伦河和呼和乌素沟两大风口,栽植防护林25万株;2000年到2005年,建设了巴图塔沙柳林基地。

治沙一般都在冬春季,天冷、风沙大。那时候,沙尘暴司空见惯,3米外就看不见人。治理沙丘,爬上爬下十分费劲,流沙一踩一脚虚,比人还跑得快,根本站不住。在大自然严苛的条件下,要付出十倍百倍的汗水。有时候老乡们就拿绳子绑在腰上,吊下去,一点点挖坑埋沙障。

风沙区基本没有生活条件。只能在老乡废弃的房屋居住,有时还得在羊圈铺上简易木板搭成床。白天干活,晚上累的躺下就能睡着,有时候起来腿都是麻的。没有电,晚上都是靠点蜡照明。工地上有辆摩托车,成为大家往返矿区和工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工程一干就是一个冬春,期间最多几个星期才能回家跑一趟。有一年冬天,王义他们住在马家塔道板房里,“冻的,不脱衣服盖两层被子还流鼻涕,脑袋疼。”

图2

还不止这些,更难的是,“头天种好的苗苗、挖好的坑,一黑夜风吹又成沙地了。” 治沙是辛苦活,更是技术活。在巴图塔沙柳林基地建设中,王义根据坡度、风向调整了沙障设置的间距和高度,将单位面积的治理成本降低了一半。后来,又试验推广了水瓶造林法、带状沙障造林法和直接造林法,建成了4万亩沙柳林基地,成为当时区域的样板工程。 30年来,神东针对矿区外围流动沙地,优化草本为主、草灌结合的林分结构,营造了276平方公里生态防护林,建成了沙漠绿洲。直到现在王义还会感慨,“治沙种树比看娃娃还难,娃娃渴了饿了会哭会叫,树苗不会哭不会叫,就得你上心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