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6-30 20:30 的文章

得奖难!市、县级媒体如何斩获中国新闻奖?

市(地级市)、县级媒体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难吗?

很难!

《传媒茶话会》统计发现,近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名单中,一等奖获奖作品共261件,其中,市(地级市)、县级媒体获奖作品19件,仅占获奖总数的7%。

市、县级媒体该如何发挥优势,让更多新闻作品登上中国新闻奖的最高殿堂?

6月下旬,《传媒茶话会》对话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高级记者王兮之,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衡阳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林新华,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珠海传媒集团融媒采访中心首席记者陈新年,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宁乡市融媒体中心制播室副主任王敬仁。

四招扬长避短

相比中央、省级媒体,市、县级媒体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存在一些短板:

采编力量相对薄弱、缺乏重大选题资源支持、作品参评过程中竞争力不强。

但是,也有优势:身处基层、贴近群众,拥有大量的接地气的新闻素材,可以抢首发。

因此,市、县级媒体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中国新闻奖项是完全可能的。

以小见大

《人民日报》一直以来都倡导记者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要求新闻从业者要有全局观,并深入新闻一线。地方媒体在基层,尤其是县级媒体,更应该做到的是后半句话——“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

林新华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字评论作品《漠视生命是最可怕的沉沦》的作者。他认为,以小见大是市、县级媒体克服劣势、张扬优势的一个法宝。

什么是以小见大?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苏州日报撰写的《台账压垮“小巷总理”》获得消息类二等奖。此稿实属小中见大的精品。文章不足千字,但题材重大,讲出社区工作在被充分重视的同时,正遭遇台账之痛。反映出形式主义对社区基层侵袭的严重态势。

事实也证明,近年来,很多市县级媒体获中国新闻奖作品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方法。比如《宏润一个三通卖到120万》《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都是以一件小事、现象为切口,反映背后的大问题。

林新华告诉《传媒茶话会》,“市、县级媒体采写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新闻机会多,每一届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就有许多这种来自基层一线的好新闻,它们成功的诀窍往往是小视觉预示大变革、小细节折射大问题、小人物反映大主题、小变化展现大成就”。

如何以小见大?

在这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向牛顿学习,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市、县级媒体在新闻现场每天会看到各种现象,发现各种问题,关键是要从中发现选题,具备一叶落而知秋、从表象看到问题本质的能力。因此,身处基层的记者,要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明察秋毫的眼力、“火眼金睛”般的辨别力和穿透力。

素材新鲜、有特色

水果新鲜才好吃,素材新鲜文章才好看。

林新华担任过中国晚报协会赵超构好新闻奖、中国城市党报分会年度好新闻奖和湖南新闻奖等多个新闻奖项的评委。他谈道:“根据我当评委的经验,在评定好新闻时,在确认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对新闻素材的考量是第一位的。素材要有特色,要让评委眼睛一亮,过目不忘,拍案叫好。”

在王兮之看来,市县级媒体获中国新闻奖作品,除有所有获奖作品的共性外,最重要的是紧扣当地特点,即素材是当地的,又是独家的。一般而言,重大新闻抢不过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那就挖掘当地新闻素材,这是第一选择。

王兮之举了一例子: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金华日报》的系列报道《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

《金华时报》的这组报道挖掘了一名家庭贫困、因工伤左眼彻底失明的外来民工张明伟的故事。3年时间一边打工,一边寻求赔偿,在赔偿款拿到手时他却放弃了这笔资金,因为原来的工厂已经倒闭,老板已经离世,老板娘也身患癌症,家中尚有未成年孩子。三年维权最终却放弃了赔偿金,这组报道不仅展现了以德报怨、自强不息的农民工形象,还展示了故事背后蕴含的善良、大爱。素材新鲜、有看头,故事很感人。

全国视角做好本土新闻

市、县级媒体身处新闻最基层,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低头:沾泥土、带露珠,挖掘“田间地头”的本土化新鲜素材与新闻事实。抬头:紧跟时代步伐,“上接天线”反映时代主题、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