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面临停业危机,对便利店行业影响几何?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召奎
近日,北京全时便利店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停止营业告知函”,称因公司经营战略调整,全时便利店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5月20日24时结束经营。不过,没多久该告知函即被删除。
有媒体调查发现,全时便利店门店目前正在执行“全场六折”的闭店清仓动作。当然,也有门店负责人表示,涉及月底闭店的主要是全时便利店的直营店,而加盟店后续如何经营还在跟公司协商。
而《工人日报》记者5月12日走访四惠桥等多家全时门店发现,不少货架上的商品已被扫空。而记者在大众点评搜索发现,多家全家门店处于“休息”和“停止营业”的状态。
作为曾经的北京便利店霸主,全时即将停业引发了社会对便利店行业的关注。不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对记者表示,个别企业的经营情况出现问题,并不会影响行业的发展。但这也给行业带来警示,便利店的发展需要稳扎稳打,关注经营的基本功和门店的盈利性,建立良性的资金循环。
昔日霸主,再次面临生死考验
近年来,随着资本纷纷入局,便利店这个慢行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全时无疑是这个赛道上的佼佼者。
公开资料显示,全时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曾是北京市场规模最大的便利店品牌,被称为“最像7-11的本土便利店”。2015年,全时门店数量达到150家,并同时公布了“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计划。2017年,全时更是以360家门店的数量成为北京便利店的霸主。同年11月,全时便利店还推出“百城百万”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即耗资百亿元,五年进驻100城,覆盖100万个终端。
但遗憾的是,2018年11月,全时受母公司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资金出现问题影响,不仅导致扩张计划中断,还险些倒闭。
2019年2月,罗森接手了全时在华东及重庆的大部分门店,而其北京、天津和成都的门店则由山海蓝图接盘运营。接手一年多,山海蓝图未能让北京全时摆脱困境迎来发展生机,反而再次面临生死考验。
无奈停业,因疫情影响?
对此次停业,北京全时方面回应称:“不是资金链断裂,而是因为疫情影响严重,进行战略调整。便利店这块业务先收缩,停业之后会有其他合作”。
前京东新通路战略负责人孟奇表示,疫情期间,对便利店影响最大的是客流,因为房租等成本即便没有上涨,因为线下客流减少的影响,也会带来经营压力。
不过,王洪涛认为疫情对便利店的影响是暂时的。他表示:“疫情对每个行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便利店也一样。从一季度的数据看,便利店行业的同比销售也都有一定的下降,但整体表现还比较平稳,也正在稳步回升。”
还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与其说是因为疫情影响,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所致。便利店本来盈利就很困难,除了房租、人工等成本高之外,快消品的毛利也很薄。这是一典型的高投入、长战线、慢回款行业,缺少资金,精细化运营和和供应链整合的能力,都有可能导致发展面临困境。
内外合力,方可走出困境
“疫情会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潜移默化中,对未来的各行各业都有有一些改变。从商业模式和发展格局上来说,对于便利店企业的经营效率、供应链水平、数字化水平来说有一定的助推作用。”王洪涛说。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一些便利店企业开始自救,比如和外卖平台合作、涉足生鲜、开展社区团购、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布局到家服务等。“对于便利店来讲,现在需要叠加一些新的服务来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孟奇说。
相比自救,外部力量的支持也非常重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表示,便利店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基础产业,是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应该及时出台保障便利店营业、为便利店提供租金补贴等有针对性的政策。
近期,针对疫情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多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免税、租金减免和金融政策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而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全时或许还能迎来转机。5月13日下午,山海蓝图负责人表示:“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已经介入,现场办公,积极协助解决一些之前的遗留问题,帮助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恢复和经营环境。”
“只要撑过这段时间,行业将会迎来新的机会点。”在王洪涛看来,便利店行业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我国便利店单店日销售额大约5000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国际与国内的数据对比来看,中国的便利店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中二三线城市是增长点。